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精力,尤其是碰到“不听话”的孩子。很多父母经常精疲力竭地抱怨:“我家孩子从来都是‘非暴力不合作’,我好好说话,不管说多少遍,对他来说就跟没听见一样,毫无反应。我并不想每天责骂孩子,但到底要怎么说话,孩子才能听话呢?”
□本报记者 尹晓玉
1
心平气和说话 孩子充耳不闻
“今天中午,儿子再次因为吃饭的问题挨揍,我盛怒之下在他屁股上打了几巴掌。他最终还是没吃饭,哭着睡着了。看着孩子睡梦里还在抽泣,我心里非常难受。但心平气和地说话总是没用,一遍遍地说‘来,坐下,好好吃饭’,他照样到处乱窜。直到我开始恐吓甚至打骂,他才肯就范。”采访中辰辰妈一直在感慨,儿子才3岁,就不知道怎么跟他沟通了。
不知道怎么说话,孩子才能听进去,有这样困扰的家长很多。“我闺女是你说东她偏要往西的孩子。你说先把书面作业写完了再去背诵课文,她偏要回家先去做背诵作业,然后磨磨蹭蹭,到晚上9点了书面作业还没写完。平时作业写完后,让她到楼下散步,她左右不愿意去。我说今天太晚了,不要下楼了,她又非要去散步。总之,不管大小事,她非要跟我对着干。这才8岁,就这么不听话了。”家住海河小区的王女士无奈地说。
2
父母唠叨责骂 孩子容易反抗
“到底要怎么跟孩子说话,他才会听?”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为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焯表示,养育孩子本该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如果你跟孩子相处的每天都很疲惫、焦躁,那一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你说了很多遍,孩子仍然不听,应该试着寻找原因。
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人受到的刺激过多时,就会不耐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太爱唠叨,一件事情总要重复很多遍。比如,每次出门,父母说“快走吧,赶紧出来。”孩子还没有行动,父母就开始不停地说“走吧,走啊……”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养成总是要等到父母重复一件事情很多遍才会去行动。
孩子不听话,一般还有“寻求权力”的原因。比如,不管妈妈怎么喊,就是磨蹭着不去吃饭,直到妈妈说“你快点吃完饭,可以看一会儿电视”。还有就是父母没有以身作则,比如父母总说,做事情要专心,自己却边吃饭边看电视。
“孩子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如果孩子总是不听话,喜欢跟家长对着干,家长应该先反思一下原因,再考虑怎么办。”王焯说。
3
调整教育方式 耐心引导孩子
对此,我市一所小学老师靖立鹏表示,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育儿高手。所以,要想做好父母,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充实知识,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如果孩子总是听不进去家长的话,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自食恶果”的滋味。有时候只有通过切身体验,孩子才能深刻领悟听妈妈话的重要性。也可以用奖惩的办法,比如好好听话,可以吃点糖;孩子不听话时,取消他当天看电视的时间。
“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你让他做什么时,不要说得太复杂。不要总是喋喋不休地说‘把碗里的饭吃完好不好?这样才是乖宝宝,食物要均衡化,什么都要吃一点,偏食对身体不好……’你商量来商量去,大道理讲一堆,信息太多,孩子根本听不进去。不如直接用肯定的语气说‘坐下来吃饭,把碗里的吃完’。孩子太小,接受复杂事物的能力有限,一次不要讲太多,扯太远。”王焯说,和孩子交流时,说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回答。避免用“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再不……我就……”“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负面情绪的语气说话。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父母说话的时候,情绪要平和,盛怒之下不要去管教孩子。发脾气,打骂孩子,短时间可能有效,但这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耐心引导孩子,才是长远之计。
王焯表示,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与其问吃穿的事,不如聊聊“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等这种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果家长能从肯定和鼓励他开始,比较容易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比如,“妈妈知道你一直都是诚实的孩子,也感谢你愿意和我一起讨论这件事。”所以,父母家人之间越是能经常聊天沟通,孩子越能受到感染,交流也会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