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晓玉
11月2日,在第19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杨光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传来,这激动人心的消息像一剂强心针,让同为记者的我在感到荣耀的同时,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知。
干起活来认真踏实
今年年初,杨光成了我所在记者小组的组长。在此之前,我对他并不是特别了解,也没有太多一起采访的经历。我在工作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仅是完成月考核任务。自从他成为组长后,在他的感染和督促下,我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
2018年年初的一次大雪天,我到公园去采访动物们怎么过冬。我打算跟饲养员聊一下,看能不能发现有意思的细节。
在公园门口,我碰到了杨光,他准备去拍摄动物们在雪天嬉戏的照片,我们结伴而行。在现场,他绕着偌大的公园,看了每一种动物。有的动物住所积雪一尺多厚,一脚踩下去,雪到膝盖。为了找到好的拍摄角度,他在这样深的雪地里一站十几分钟。看到他这么认真的态度,我觉得很惭愧。我们踩着积雪走遍了整个公园,从9点忙到12点才结束采访。其间,他带着我和饲养员及园区管理员聊了很多动物过冬的知识。
那我是当记者以来第一次在冰天雪地里采访3个小时,也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作品总能打动人心
因为专注、热爱,杨光拍的每一组照片几乎都不需要图片说明,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
他获奖的作品《风雪夜 大营救》,今天我重新拿出来看,依旧震撼人心。眼前好像出现了当时营救现场的情景:焦虑的围观者,忙碌的消防员。
今年,他拍的高考最后一课,高三的学生们在教室欢呼的照片,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高三时代,充满希望和力量。夏天,他拍了一组动物园的猴子在吃西瓜的照片,特别生动,我看了之后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他总是用照片在讲述故事,在感动着我们。但这些照片的背后,是他不懈的努力和对新闻职业的无限热爱。
照顾组员无私奉献
在工作中,作为小组组长,他总是带头干,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他对自己要求很高,总是提醒我不要写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不要抄一些网上的东西,因为这样时间长了,会影响一个记者的格局和眼界。
耳濡目染下,我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了,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由于我采访线索不多,有很多选题,他都会交给我和其他小组成员去做。有一次,我们去采访一个老人,准备写一个整版的稿子。但到了老人家里才发现,老人因为年纪大了,几乎听不到,沟通起来很费劲。如果我自己去的话,我可能就放弃了。但杨光到现场后,并没有要放弃采访的意思,他在老人的家里找到了很多关于老人的资料,通过把问题写在纸上,让老人一个个回答,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完成了采访。
在工作中,组员们有任何需要,他都尽自己的能力给我们提供帮助。
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爱岗敬业,感受到了无私奉献,这些优秀品质一直在鼓舞着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