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市面上30款补钙产品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发现了不少问题。第一,抽查的30款补钙产品含钙量最大相差达2.5倍。第二,26款需要吞服的补钙产品中,其中21款的规格在1~1.25克之间,颗粒偏大,不利于吞咽;4款口含或咀嚼的钙片,口感略显粗糙,口味不协调。第三,大多数补钙产品不含维生素D。有些人天天补钙还是缺钙,就是因为体内缺少维生素D,人体对钙的吸收率和利用率较低。
医生表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有几种情况。一是用含钙保健品替代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服用,这样做可能延误病情;二是急于求成,吃着医生开的钙片,也吃着市面上买的保健品,过度补钙容易造成血钙增加,引起尿道结石等问题;三是买补钙产品时不注意看适宜人群,补钙产品一般都对适宜人群进行了明确标注,比如有些产品不适合孕妇和儿童服用。
一般来说,骨质疏松的人群才需要服用补钙药品或保健品。建议中老年人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补钙,以保证骨关节及骨骼健康。
此外,医生还建议,大家在购买补钙制剂时,最好选择颗粒较小、吞咽型的产品。推荐消费者选择含有磷、维生素D3、维生素K2、维生素B2、镁、软骨素、胶原蛋白等的补钙产品,这些元素能够更全面地帮助人体吸收钙。
最后需要提醒,老年人最好饭后服用补钙制剂。这是因为消化道中的食物不但能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还能使钙离子缓慢进入血液,不至于让血钙浓度过高,影响心脏健康。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