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旌
上海复兴西路法桐映天色,本是居民赏景地,今年艺术家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利用落叶、枯枝和泥土等元素创作的12组“落叶雕塑”,让不少网友直呼“辣眼睛”,认为部分作品过于突兀,与相关街道的历史内涵不协调。11月25日,被吐槽的作品被陆续搬离现场。(据澎湃新闻网)
这是一场让人不忍直视的街道艺术秀:好好的梧桐树上挂满布艺红叶;波斯舞娘圆锥一样立于道旁;围墙上突然冒出一只塑料孔雀;“阿拉丁神灯”犹如大茶壶;紫色的假大马士革玫瑰缠绕在树干上……这些元素堆砌、颜色繁复的所谓艺术,反而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意境。
这些雕塑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毫无融入感,与整条路风格不搭,与季节时令不搭,与城市气质不搭。众所周知,上海集聚海派文化精髓,中西融合,时尚雅致。且不说这些作品,有没有真正展现丝绸之路的风情和文化,就算有吧,放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合适,不协调。
复兴西路原本就是历史街区,树树皆秋色,步步见清幽,有着自然的秋色静美,为何非要弄一些不伦不类的装饰,强行加戏?据说,主办方希望将其打造成“网红路”。这样的动机,或许就不难解释作品中透露出的浓厚的功利与迎合之感。不讲艺术内涵,强调视觉刺激,一味地求壮大,求艳丽,求醒目,求反差,符合网络炒作的需要,却丢失了审美意趣,忽视观者感受。
从结果而言,这条路倒也的确因此一炮而红,成了备受争议的“网红”。但规律告诉我们,这样的走红,既不光彩,也不长久。作为城市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建造和维护公共空间时,更应坚持大众审美视角,呵护城市文化底蕴,多听听民众的意见,否则,装了又要拆,面子也不好看,还浪费钱。
落叶之美,美在自然,而在如今的城市里,这样的美越来越稀缺,越来越珍贵。即便我们想为它做点什么,也只应是保护和映衬,不该有破坏。希望各个城市都能引以为鉴,多点爱护自然的体贴,少点瞎折腾的创意,别再惊扰这本就短暂的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