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玲玲 于文博
早晚帮母亲洗漱、按时给母亲喂药、给母亲做可口饭菜……十多年来,田水山、靳翠仙夫妇将92岁的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的孝心感动着邻里。1月2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当天中午,在源汇区窑上街田水山家的厨房里,弥漫着一股韭菜鸡蛋的清香味,田水山负责和面、擀皮,靳翠仙在一旁包饺子,两人配合得很默契。“这是我母亲点的饭。”田水山一边熟练地擀皮一边告诉记者,“我母亲戴的是假牙,饭菜都要煮得软烂。如果一锅吃饭,我俩就先盛出来一些,剩下的多煮一会儿,再给她吃。”
田水山的母亲卓桂兰今年92岁,身体不好,十多年来,一直由田水山和靳翠仙照顾。进入卓桂兰老人的房间,虽然暖意融融,却丝毫不会感到干燥。床头的墙上,挂着一个温度计。“我婆婆心脏不好,患有哮喘,冬天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5℃,温度太低身体受不了,太高她会觉得烦躁。”靳翠仙说。
卓桂兰老人的床铺旁,摆放着一张沙发,上面铺有被褥,十多年来,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田水山就睡在这张沙发上。“我母亲睡眠不好,有时一晚上能起来十多次,我得搀着她上下床。”田水山说,母亲身边离不开人,白天他和妻子都守在母亲身边,晚上妻子因为身体不好,需要好好休息,他就睡在母亲身边,随时照料。
在田水山和靳翠仙眼中,母亲就像小孩一样,但照顾她要比小孩更细心。因为胆管堵塞,卓桂兰老人的味觉受到影响,食欲不好。为了让母亲吃得好,田水山和靳翠仙可谓费尽了心思。“我母亲饭量小,饿得快,一天要吃五六次,她想吃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靳翠仙说,除了吃饭,他们家还有一件最严谨的事,那就是喂母亲吃药,因为患有多种疾病,吃的药有十几种,不同的药有不同的吃法,时间、数量等都有区别。
“我母亲听力有些减退,有时怕她听不见,声调稍大些,她就会不开心,以为在责备她。”田水山说,对母亲来说,平常人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她做起来就很艰难。
田水山说:“这都是为人子女应该做的,我们就想让母亲少受点罪,生活质量能更高一些,让她的晚年舒舒服服、高高兴兴,那我们做啥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