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伟
早晚帮母亲洗漱、按时给母亲喂药、给母亲做可口饭菜……十多年来,源汇区窑上街田水山、靳翠仙夫妇,将92岁的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的孝心感动着邻里。(详见本报1月7日05版)
“床头墙上挂着温度计,冬天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5℃”“母亲睡眠不好,晚上能起来十多次,我就睡在旁边的沙发上,得搀着她上下床”“母亲饭量小,饿得快,一天要吃五六顿,她想吃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越读文中照顾老人的种种细节,越能体会到照顾好老人的种种不易,也越发对这对夫妇的孝行敬佩。
有些事,三言两语能说尽。但做起来,却不是一朝一夕就事竟功成。知易行难,贵在坚持。尽孝,从不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而是靠实际行动。拿文中这对夫妇为例,每天喂药喂饭、洗澡按摩,甚至疏导情绪、慰藉精神,能做好这些琐碎的日常,才可以说孝。
孝,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美德,是人贵而为人的立身之基。可在生活中,我们仍听到不少“反面典型”,有人念歪了“孝经”。
君不见“朋友圈里孝子多”。如今除了晒车晒房晒幸福,朋友圈里又多了一项“晒孝心”。有些人,但凡特殊日子,都会将祝福发到朋友圈。“帮家人祈福”“妈妈辛苦了”……这样的信息在刷屏的同时,却对近在咫尺的父母熟视无睹。以至于尽孝像是朋友圈“打卡”,成了赤裸裸的讽刺。
孝不应只是社会道德力量催化的结果,而应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不应只是“有心”,而应该“有行”。
孝,重在行。除了电话里“嘘寒问暖”,还应学习“香九龄,能温席”;除了常回家看看,还应带父母常出去看看。
往往人到中年,褪去了年少轻狂,才有更深的生活感悟。才知“长安米贵,白居不易”,才明白“养儿方知父母恩”“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才发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这句话用来形容父母,也再妥帖不过。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成为热词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反思己身,行孝尽孝,即使做不到古人的“父母在,不远游”,起码也应“游必有方”。
冬天来了,一起和父母做顿饭,陪父母在暖阳下散散步,帮父母揉揉肩、洗洗脚,想必更能温暖老人的心。莫要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悔恨难加。
古人有副对联“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则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则世上无完人。”上联大意是:尽孝,只看心中有没有孝,而不能考究行为,考究行为的话,那穷人家就没有孝子了。
且不论古人如何定义孝,但在当下,尽孝,论心也应论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