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守业
前些日子参加老家的一个婚宴,席间与几个儿时的伙伴坐在了一起。婚宴开始之前除了谈论婚礼的热闹场面,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们儿时经过的一些娶亲事儿,尤其是谈到过去结婚抬嫁妆的往事时,不由得一个个眉飞色舞,意犹未尽。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对新人订了婚期之后,男方要布置新房,铺新床,办酒席。而女方的父母则会给即将出嫁的女儿置办嫁妆,称之为“陪送”。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嫁妆都是用机动车拉。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不是这样了,那时候需要由男方家派人去女方家抬嫁妆的,我们称之为“抬嫁妆”。
过去“抬嫁妆”是结婚中的一件很重要的事。一般在迎亲的前几天,男方家就会请好抬嫁妆的人手,人手的多少一般依据嫁妆的多少而定。那时候,村里的父老乡亲都很和谐互助,一家有喜事,众人都会帮忙。不为别的,就为能与主家一起享受那份欢乐吉祥的气氛。小时候我也曾随着大人们抬过嫁妆,不过,那不是因为我力气大,主要是那一天村里有两桩娶亲的喜事,实在找不到棒小伙儿,就把我这个半大孩儿叫上了,这就让我亲身经历了一次抬嫁妆的趣事。
记得迎娶新娘那天,我早早地就被父亲叫醒,天刚蒙蒙亮时,就到了新郎家里,当时每个人心里的高兴劲儿,和办喜事的人家差不了多少,个个跃跃欲试。吃过主人家准备的丰盛早饭后,管事的“老董”就按身高、力气大小分派下任务来,分配给我的任务就是扛回一个脸盆架。随着一阵喜庆的鞭炮声,我们扛着贴了红纸的扁担,拿着粗粗的并染了红颜色的“喜绳”,就跟着迎亲的婚车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累了,就集体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有的抽支烟提提神,有的相互说个笑话。又走了一些路后,刚好遇上另一拨抬嫁妆的人群,两群人中有的相互熟悉,随即就相互打招呼,还互问一下去哪个村庄,喜庆气氛随即就在两拨人群中来回流荡。
到了女方家,我们就被迎进院子里小坐,管事的“老董”则被女方主家安排到堂屋里,先是寒暄,说些与接亲相关的事情。而后,主家就安排些酒菜慰劳一下来迎亲的人员。让我想不到的是在吃酒菜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偷富”的习俗。即偷拿女方家酒桌上的酒杯、碟子之类的东西,意思是双方缔姻,共同致富。开始我不好意思拿,后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也偷偷地拿了一个酒杯,觉得很有趣。更有趣的是在交接、盘点嫁妆时,针对每件嫁妆,男方的管事“老董”还要说出一句比较押韵的话才行,否则女方是不让抬走的。比如:看见镜子,要说上一句“镜子圆又圆,生儿做状元”;看见被子,说“棉被宽又宽,生儿做大官”……这样你才能把镜子、棉被拿走。交接和盘点嫁妆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短的要一个小时,长的需两个多小时,这主要是看女方陪送嫁妆的多少而定。
嫁妆交接、盘点完毕,也就到了新娘子上车的时间,然后我们这些人就会抬着或提着嫁妆跟在婚车的后面回程了。在回程的路上,我们一字摆开,浩浩荡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路过别的村庄时,好让别人数数嫁妆的多少,也算是给女方长长脸,更想让别人也沾沾喜气。记得那次抬嫁妆正好赶上一个晴朗的天,一切都很顺利,大家一路说笑,倒也没感觉到累。听别人说,要是赶上下雨天的话,就比较麻烦,为了不让嫁妆被雨淋着,会把抬嫁妆的人难为得够呛。
当嫁妆被抬回新郎家并依次放置停当后,主家为了表示感谢,好烟好酒好菜招待一番那是绝对少不了的。记得那一次抬嫁妆回来后,我这个从没喝过酒的半大小伙儿竟然还被主家敬了一杯辛苦酒。现在想起来,我嘴里还有那么一股绵绵的醇香呢!一想起那杯酒,我现在还真想再次去帮别人抬一次嫁妆,只可惜现在年龄不算小了,真让我去也未必能够胜任呢!所以,只好让抬嫁妆这件事作为一个美好的记忆,时不时地拿出来回味一下,也算是对过去岁月的一个深深地念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