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夜晚,突然传来机动车呼啸而过的声音,你是否也曾为这样的情况苦恼?
越是大城市,噪声污染越严重,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噪声是怎样成为城市环境短板的?古往今来,为了享受一片宁静的居住环境,人们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壹
飞速发展的噪声
从古至今,噪声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古罗马诗人曾这样描写道:“罗马的居民能睡个什么样的觉呢?只有那些腰缠万贯的人才能在这城中安睡吧。听听吧,四轮货车穿过狭窄弯曲的街道,赶牲口的人陷入停顿后大声喧哗,光是这些就足够把德鲁苏斯将军的睡意赶跑了。”于是在公元前44年,尤利乌斯·恺撒下令,今后“每日日出之后至10时之前,罗马城及其郊区凡有连续住宅的街道上均不得行走四轮货车”。这可能是我们目前已知最早的、为了降低城市噪声的“交通管制”了。
希腊人在爱琴海西岸建立的一个城邦锡巴里斯,地方议会颁布法令要求陶工、锡匠及其他制造噪声的手工业者必须居住在城外。目标达成之后,他们接着又把公鸡也禁绝了。这是我们已知最早的官方推行噪声分区的例子,此后,分区就一直作为解决多数噪声问题最常见的方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尽管噪声科学曾经一度裹足不前,但噪声本身却处在飞速的发展之中。世界各大城市纷纷通过了针对噪声的地方条例,比如瑞士伯尔尼,最早的一则“降噪”法令颁布于1628年,禁止“节日期间在街道或房屋中歌唱、喊叫”。
此后每过数年就有类似的法规出台,20世纪10年代达到最高峰,共通过了6部法律。而此时的英国,虽然多年未专门立法禁止噪声,但许多基于其他目的的法规也间接起到了消减噪声的作用。比如,对公开饮酒时段做出限制的许可法,减少了由饮酒引起的吵闹;教会为保证布道正常进行,颁布了要求会众保持安静的规定……在这些情形中,噪声降低的效果基本体现在一天中的某些特定时段。
贰
久“病”不治难在哪儿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安静生活环境的渴望和努力也从未停止。因为人们渐渐意识到,噪声不只是扰民,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影响。这种“看不见的污染”的危害丝毫不亚于空气、水、土壤三大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合作的一项研究表明,噪声污染不仅让人烦躁、睡眠差,更会引发或触发心脏病、学习障碍和耳鸣等疾病。在欧洲地区,噪声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程度仅次于空气污染,每年导致约3000人死亡。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从飞机里下来,耳朵总是嗡嗡作响,过一会儿才会恢复。这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噪声居然是造成儿童聋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孩子,噪声均可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退或丧失。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曾指出,在大型机场附近上学的儿童,由于长期暴露在噪声下,智力发育特别是阅读能力都受到了影响。
事实上,针对噪声污染的治理,我国在1997年便正式实施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赋予环保、公安、交通等多部门环境噪声监管职责。根据我国相关标准,居民住宅区白天的噪声值不应高于55分贝,夜晚不应高于45分贝;即便是在交通线路周边区域,白天的噪声值也不应高于70分贝。然而,噪声污染至今仍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根据《2018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7年,全国各级环保部门共收到涉及环境噪声的投诉55.0万件(占环保投诉总量的42.9%)。其中,工业噪声类投诉占10.0%,建筑施工噪声类投诉占46.1%,社会生活噪声类投诉占39.7%,交通运输噪声类投诉占4.2%。
和其他环境污染不一样,噪声具有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的特点,没有专业的噪声监测设备、没有足够的执法人员,有时很难取证;即使当时解决了,之后有可能又会继续。
治噪难,原因还有管理机制上的“九龙治水”。由于噪声污染种类繁杂,其监督管理涉及环保、工商、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在噪声污染管理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机制,也极易把小事拖成大事、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