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月21日 星期

仁义巷:三尺小巷传美德

↑仁义巷很狭窄,当有人迎面走来时,双方必须侧身才能通过。
→仁义巷路名牌。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林润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安徽以礼让而闻名的六尺巷,这条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小巷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我市也有一条小巷,虽然只有三尺宽,却也是由两家相互礼让而形成的,它就是仁义巷。

小巷狭窄,迎面来人通行难

近日,记者来到了市区井冈山路与海河路交叉口附近,沿着井冈山路向南行走,行至井冈山路中段时,记者在道路东侧找到了仁义巷的入口。只见入口处有一个路名牌,上面写着“仁义巷”三个字。巷子很窄,如果在行驶中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巷子的入口。巷子内的道路是水泥路面,地势不太平坦。当有人迎面走来时,两人必须侧身才能通过。如果遇到迎面驶来的电动自行车或者自行车,要想正常通过,则要费一番工夫。

记者沿着巷子继续行走,巷子的另一端是安巷。仁义巷并不长,有200米左右,东起安巷,西至井冈山路,巷子两侧基本上都是住户。

小巷故事传美德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附近的居民,他们对仁义巷的位置都十分清楚。“每天从那儿过,肯定知道这巷子在哪儿啊!”住在巷子附近的安先生告诉记者,他不仅了解巷子的位置,在小时候还经常听大人讲过巷名背后的故事。

“别看这个巷子小,但是这个巷子可是有来历的。”安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并没有这条巷子,后来有两兄弟盖房子,因为院墙的问题互不相让。“谁都想让自己家的院子大一点,那两个人为了这点事争吵不休。”安先生说,最后,其中一人的孩子给他们写了一封信,劝说他们各退一步。后来,这两家一家让出一尺半,就形成了这条小巷。

“如果二人不是相互礼让,估计现在就没有这条巷子了。”安先生说,他现在时不时还会给自己的孙子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很好地体现亲朋之间、人与人之间互敬礼让、和谐共融的传统美德。”安先生说,通过这个故事,让孙子学会与人相处要懂得礼让,这条巷子就是最好的教材。

最后,记者从市民政局地名办获悉,旧时此处居住有沈存仁、沈存义兄弟二人,因院墙占地互不相让,后经存仁之子来信开导,两家主动各让一尺半,后将让出的三尺取名为仁义巷。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