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俊霞
“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他会用充满爱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书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就被触动了心弦。在我的认知里,鲁迅就是这样的人。我曾不止一次在他的作品里徜徉,读得多了,偶尔也会传染上点“阿Q”精神,说白了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
机缘巧合,朋友邀约去江南旅游,我有幸走进鲁迅故里,瞻仰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去寻找他笔下曾经的乐趣和往事。
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路,被誉为“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门口一面花岗岩景墙上,镌刻“鲁迅故里”四个大字,景墙由鲁迅胸像及鲁迅故里典型风貌组成。景墙前还设置了一组青铜雕塑作品,反映鲁迅笔下人物。
面壁而立,只见鲁迅先生的雕像栩栩如生,眉宇之间显现出坚毅果敢的神情,似在注视着四面八方前来拜谒的人群。画像虽然沉默不语,却能以静制动,无声胜有声。对视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气场笼罩过来。
鲁迅故里免费对游客开放,凭身份证即可入园参观。遗憾的是跟团旅游,时间有限,不能尽兴,只能循着鲁迅笔下的足迹匆匆走一遍,但“百草园”“三味书屋”我却丝毫不敢马虎,是重点参观的部分。
三味书屋没有我想象中的大,约有35平方米左右,是三开间的屋子,屋内设施均按鲁迅书中场景摆放。鲁迅的座位,在书屋一角,一张木桌因年代久远而显得破旧,听介绍说是鲁迅用过的原物,书桌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那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学时因故迟到,受到了先生批评,他为了记住这次教训,就刻字自省。可能景区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只让远远地观看,因此,看不清那个“早”字。
经三味书屋,过鲁迅的寝居、母亲和祖母的房间,直奔鲁迅笔下的百草园。
课文中描述的场景真的出现在眼前,一股浓郁的乡土田园气息扑面而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45岁时所写,虽然时隔多年,但书中的景色依然如旧,园里菜畦平整,青菜碧绿,完全复制了当初“碧绿的菜畦”模样。
进园门有一不规则的花岗岩石,上刻“百草园”三个字。紧挨巨石有一口用栅栏围起来的古井,这就是文中“光滑的石井栏”所在。彼时,鲁迅在井台边跳上跳下,玩得不亦乐乎,这里有他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他人至中年依然忘不掉的甜蜜回忆。
园子一侧,有一月形小门,院墙边一棵树,树下标识为“紫红的桑葚”。我本就对树种所识不多,因此,即使园子里有几棵树,也不知道哪一棵是皂荚树。
我去的时候,仲冬的天气多少有点凛冽之势,小动物们冬眠正酣,自然听不到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也见不到张牙舞爪的蜈蚣,长着人模样的何首乌。但我想生命里有这样的交集,也是一种经历。况且大自然本就是一本书,对这本书的感悟也因人而异,有的人粗粗的读,自然感觉不过如此,有的人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就会在每一个细节里,发现细微的美丽。就如鲁迅先生,心中有风物,笔下有诗情。而我,圆梦于此,倒也随心顺意,觉得此时便是良辰,此地便是乐园。梦境里那薄如蝉翼的片段,此刻在我心里已落句、组段、成章,融为一体。那种感觉,是穿越时光的心意相通,是满足的,是幸福的。即使结束这段旅程,我也会一直徘徊在这幸福的边缘,直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