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国内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2月2日 星期
与天山共“白头”的甘肃汉子王海存
驻守“鬼门关” 研究雪崩24年

王海存与妻子刘世红

“积雪站上需要人”

眼前瘦高的汉子已不再年轻。他叫王海存,在“鬼门关”守了24年。

1990年初,20岁的王海存经人介绍,从甘肃农村老家来到了这个“名叫中科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以下简称“积雪站”)的地方。

这个中科院野外站点建于20世纪60年代,附近有64个雪崩频发点。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兰海说,出于现场工作的必要性,前辈们将站址选在了雪崩最频繁的地方,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积雪雪崩研究站。

王海存开始学习着如何延续科研人员精心收集的积雪与雪崩参数。6年后他曾因寂寞难耐下过山。但2000年,他又回到了积雪站。他说:“毕竟,积雪站需要人。”也是这一年,王海存遇到了刘世红。没有婚礼,没有彩礼,甚至没有几个宾客。不久后,王海存将这个小5岁的姑娘娶回了积雪站。

日复一日的“重复”

王海存之后面对的,是日复一日的“重复”。

这里10月落雪直至来年5月。每天清晨7点半,这里还黑得不见五指,王海存需要在积雪站院落中的气象站观测11个气象要素。

半小时观测结束,他把炉灰倒在院中,生火熬粥,妻子还在熟睡。

这样的气象观测每天3次,此外,他还要按照科研人员要求,对附近4个积雪剖面点轮流每天进行2次观测。最危险的两个观测点,一个在雪崩频发点旁,另一个要渡过巩乃斯河。

“以前,河上有一根钢丝,下面挂着铁筐,我就坐在铁筐上摇过去。”王海存说。2018年,中科院投入资金,对积雪站进行修复,房屋重新装修,河上架起了一座铁桥。

18年来,王海存夫妇每年要用去20根铅笔,记满重达20公斤的表格,这些数据为科研人员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防治雪崩等灾害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最担心的还是雪崩,这里死了不少人。”王海存说。2001年,一辆大巴车途经积雪站被雪崩掩埋,司机要挖车时,王海存发现还有一半雪崩没下来,急得直喊,一车人得以幸存。所以雪崩最易发生时,他总会去院子中观察,生怕有人路过。然而总有人选择这条路,否则车辆需绕行2000多公里。

三个新年愿望

因为观测数据一天不能少,也不放心留妻子一人在家,所以王海存每年只在必要时下一次山,每次一天。他已经21年没回老家了。

过去交通保障不足时,雪崩封路能长达半月。为了自给自足,也为了排解寂寞,他养了几只鹅、几只鸡,羊群也不断壮大到90只。有了家畜,深夜的狼嚎,窜来的狐狸和野猪,成了敌人。为此,又增加了5条狗。

没有信号,是最苦恼的。儿子家豪3岁时,便被送到了县城读书,只有寒暑假回到积雪站。思念如潮的王海存便往返爬4个小时的山路去有信号的山顶打电话,而为了避免两人一起遇到雪崩,妻子只好留在家抹泪。

新年将到,亲戚带来了家豪的新衣,以及一串鞭炮。记者临行前,皎洁如太阳的月光下,三个人说起新年愿望:

“今年就通电了。”王海存说。

“我就想穿个婚纱拍照。”刘世红脸上泛红。

家豪想不出愿望,但他作文里写着:我要带爸爸去看大海。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年,积雪站上逐年增加的仪器,正在以精准、高效的数据收集能力,将逐渐代替人力观测。据新华社

呼啸、猛烈、冰冷的雪崩,让连接新疆南北的重要国道218与“死亡”挂上了钩。过路的司机都将雪崩最密集处叫作“鬼门关”。而“鬼门关”上,住着一家人。

从新源县城行百余公里进入天山腹地,犬牙交错的山峰常年遮挡住阳光,冰封的巩乃斯河在一边发出闷响,黑冰暗留的国道218边,大型防雪崩栏和导雪槽提醒着美景后的危险。这里,距首都超过3700公里。没有信号,也没有长明电。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