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作品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2月13日 星期

走亲戚


□宋守业

要说儿时最感兴趣的事儿是什么,对于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来说,莫过于走亲戚了。那个时候的农村时兴走亲戚,孩子更是这项活动的重要角色。

那个时候的农村人对走亲戚都很重视。春节拜年,清明上坟,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总是少不了要走亲戚的。到了这些走亲戚的日子,尤其是至亲至交,那是必须去的,不去则会引起对方的担心和牵挂;有时即便人不到,礼物也要到,这种情况在老家被叫作捎篮子。

走亲戚一般遵循着这样的顺序:新亲戚(如新婚或刚订婚的人家)走在前、老亲戚(如父亲的姥娘家)排在后,而且都是选择双日子,初一、十五是不能走亲戚的,否则主人家会觉得“霉气”。如果遇到紧急的情况,非要在初一、十五去找亲戚商议事情,一般会变通成晚上去,老家人认为晚上就不算那个日子了。至于走亲戚所带的礼物,会因不同时期不同对象而有所不同。中秋走亲戚掂月饼、带水果,条件好的还会附带一些土特产,如白糖、烧酒之类的东西。对于那些嫁出门的闺女来说,第一年回娘家时,要带上鸡、鱼、酒、肉“四样礼”,另加点心、白糖等。此外,当爹娘过六十六寿岁时,闺女回娘家还必须带一块猪肉;而等到爹娘七十三岁时,那是一定要买上一条大鲤鱼,这是习俗的要求,因为农村人老几辈子都有“六十六,吃块肉”,“七十三,买上鲤鱼猛一窜”的说法。春节走亲戚主要是拿油馍、“果子”,这些“果子”可不是现在人说的“天津果子”,而是那个时期用于走亲戚而专门制作的点心,它们是用面粉制作的,里面灌有糖稀,外面裹着白糖、红糖或者糖与熟面的混合物,味道甜甜的。果子用纸盒子封起来,一盒一斤重,一般是两盒摞在一起,然后裹上印制精美的彩纸,再用草纸做的绳子绑起来,这叫一提。走亲戚用的竹篮子,通常上面放两提果子,下面装入一些油炸的油条或斜尖油馍,用崭新的毛巾或日常厨房里用的干净抹布一盖,就是一份最常见的春节走亲戚礼物了。不过,走新亲戚时,竹篮子里装的都是一些好看的油条。走老亲戚时就没那么讲究了,一般在竹篮子里装些普通的斜尖油馍就可以了。

在亲戚家吃饭时,饭菜也是有讲究的。由于走亲戚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所以主人都会提前预备好饭菜。一般的节日客人少,少做准备即可,而像春节这样重要的节日,客人一般较多,所以饭菜的准备工作从春节前几天就开始了。每家都是早早赶集买回肉、鱼和青菜,然后回家油炸蒸煮晾晒,做成半成品,待客人来时稍微加热就能吃了。老家有个风俗,春节后的十多天里是不蒸馍、不炒菜,不油炸食物,因为“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砸” 谐音,所以春节待客时都是把年前蒸好的馍,做好的鱼和菜之类的食物放到大锅上再热一下就可以了,而热菜的过程还被老家人冠了个特殊的名称,叫作馏,与“留”谐音,包含了留住好日子,留住客人的美好意愿。

那个年代,小孩子都愿意走亲戚,一来可以吃好的;二来可以和亲戚家的小孩子疯玩,尤其是在春节走亲戚时还可以挣压岁钱。不过就是因为能挣压岁钱这个事,一到春节,除了能随大人们去走姥娘、姑姑姨家,诸如走远房之类的亲戚,大人一般是不带小孩子的,因为带个小孩子去,人家就得给孩子压岁钱。过去大部分家庭都贫困,钱都不多,要吧,不忍;不要吧,人家有这个热情。有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总是哭着喊着要一同去,实在拗不过时,大人也只好带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可一旦进了亲戚的家门,一般说的第一句话都会是“不让他来,他偏来”,以此来消除别人对自己带孩子的不解和尴尬。

走亲戚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其实它就是一种礼仪文化。这样朴素的礼节,之所以能年复一年地存续着,一方面是因为它体现着亲情;另一方面是它促进了人们感情的联络和深入。现在想来,每次走亲戚的那一刻,人们没有没有烦扰,唯有亲情与和谐。那里面四处弥漫着亲人之前的甜蜜,更充满了中华民族千百年延续下来的民间风情。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