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2月18日 星期

格律诗写作须过“三关”
■ 如何创作中国诗词之三

□酒醉诗狂

诗歌比起任何文学样式,形式艺术区别很大,而旧体诗与新诗之别,形式艺术是最为显著的因素。写作旧体诗尤其是格律诗,必须着重地掌握形式艺术,对此归纳为过“三关”。每位诗人要有过“三关”的决心和勇气;写每一首诗,要拿出过“三关”的魄力和耐力。

一是语音关。语音关也就是格律关,包括平仄律、韵律及体式牌谱,这是格律诗词形式艺术的基本,以此形成诗词外部结构——即语音流的节奏感、声律感、平衡与参差感等。这是创作格律诗词的“天下第一关”,不过此关根本就写不出典型的格律诗词,这已是共识。可以说,至今绝大多数写旧体诗的人都在此关下徘徊,费尽心机。格律诗词是自唐代以后逐渐成为一种“正统”文人诗词。因这种认识造成的心态,导致许多诗人在格律面前束手束脚,皓首穷径,浪费了不少精力,有的人最终也写不出一首真正的好诗来。格律是最外在的,最易被人察觉、辨别的,这一关必须过,但“第一”不是“唯一”。过了山海关,后面还有长城万里长。

二是语义关。语义关也就是文字关,咬文嚼字关。写旧体诗,因受格律限制,有时为了强化弱化表现的需要,每次出现错列、省略、变性、假借之类的文学调整,这是必要的,但必须做到注意文法,符合习惯,不可胡乱堆砌。古人有“风雪夜归人”,原意是“风雪人夜归”。为了押韵,才将语句倒置,但意思没有变,一看就明白,也符合文法。如果为了顾忌韵脚把“杨柳”倒置为“柳杨”,“黄鹂”不能颠倒为“鹂黄”,把“山水”倒置为“水山”就未免有些牵强,甚至读起来有些滑稽。在古典诗词中,许多辞藻已达极致,许多意象已达定格,诗人必须不断积累传统,熟练掌握。古诗读多了的人,提起笔来,不假思索便顺笔而下。同时,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从群众语言中汲取营养。这是诗人的又一大关,此关不过,便写不出好诗来。

三是语气关。过语气关,要注意诗的总体效果,立意新,开掘深,结构顺,不要停留在讲究格律和咬文嚼字上;同时,更要注意语言的气势通。如何贯通语气呢?大而言之,要注意语言的个性化、生活化和大众化,自然便有了神采。小而言之,就是要注意实字虚字的合理化安排。景物密集的画面,要留出虚白以相补相生,太实太密的诗句,也要加上些虚字来传神,来气势化。在这方面,口语是诗人锻造语气的重要借鉴和源泉。这样,才算走完了长城。

如果诗人们都能以过“三关”的姿态投入创作,以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古典诗词势必会大为改观,我们势必会看到像长城那样的龙虎之姿、蜿蜒之势的妙篇佳作,当代诗坛势必复兴云蒸霞蔚的大唐气象。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