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彩霞
近日,59岁的李某因胸痛、大汗、伴濒死感,症状持续不缓解,在送医途中丧失意识,口吐白沫,伴抽搐。家属将其送至市六院(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抢救治疗,心肺复苏一小时后患者恢复意识,经后续治疗出院回家休养。心脏病猝死发生时非常迅速,与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相比,普通市民不能很快识别患者症状,从而延误最佳抢救时间,危及生命。为此,记者采访市六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赵森,请她讲解心脏病猝死前有哪些危险信号?
1.颈肩臂疼痛,疼痛会转移。心肌缺血时会将疼痛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反映在水平相同的脊髓段区域,附近的器官如肩膀、脖子等会感觉疼痛。
2.胃疼、恶心,没有胃病却胃疼。如果没有任何明显缘由却有这些反应,可能是心血管出了问题,引发肠胃不适。
3.心跳加剧,不规则且无缘由。心脏病发作前几周或者一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突然或无缘由的心跳加剧或不规律的心跳。
4.过度出汗,长期反复。没有进行运动却突然出汗,常是心脏疾病发作前的信号,如颈部、后背、头皮、手心或者脚掌大量出汗。
5.呼吸短促、头晕、深呼吸困难。这种感觉就像是在高海拔地区,无法吸进更多氧气,感觉头很轻,甚至晕眩。
6.极度疲劳,没做什么就特别的累。没有激烈运动、缺少睡眠或者生病,身体却感到异常疲劳或者突然疲劳。四肢沉重也是危险信号。
7.焦虑失眠,无症状惊醒。晨起苏醒困难、白天困倦,很可能患有“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表现为夜间打鼾,频繁出现呼吸暂停,因缺氧而被憋醒,睡眠质量低下。
除此之外,如暴饮暴食、吸烟、饮食口味重、久坐不动、大量喝酒或者咖啡、常吃高脂肪、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也会增加引发心脏病猝死的概率。赵森建议市民要合理安排生活、定期体检,如遇身体不适需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