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3月4日 星期

创作律诗应注意的问题


□酒醉诗狂

律诗定型于初唐时期,盛唐以后,大盛于世。《全唐诗》有近五万首,仅七言律诗就有九千余首,约占总数1/5。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我们学习写作律诗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立意”就是确定主题。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诗歌立意贵集中、创新、深远、真挚。“意多乱文”,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林纾说:“意境者,文之母也。”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产生意象。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只讲道理,有了“意”,但没有“象”,就谈不上诗味,更难表现“意境”了。

三忌失粘、失对、出律。律诗的平仄格律,是运用汉语中的四声交换、对应规律,在音调上起到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作用。律诗应严守平仄格律的粘对规律。有些诗友写诗注意内容,忽视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对,多处出律,应特别注意。

四忌对仗不工、偏枯。对偶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对仗是律诗有别于古体诗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

五忌合掌、四平头。所谓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合掌”乃作诗之大忌。所谓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缺少变化,显得呆板。变化多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

六忌出韵。诗歌押韵不仅产生音乐美,而且对诗的内涵也产生积极影响。袁枚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唐以后写律诗,用平水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用同一韵部的韵,首句如为平收时,必须入韵。

七忌章法欠周。律诗的结构,有两方面含义。外在结构,指诗材料安排的规范,比如开头、结尾,中间两联对仗。它按句式的规划排列,属于结构的外部要求。内在结构,指感情的萌发、深化、结束,有人把它的进展过程,简称为起承转合。在创作中处理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把外部范式和内在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主旨,起承转合是诗歌抒情的进展过程(内部结构),常与律诗的外部结构一致,因此将章法简括为“起承转合”是有道理的。

陆游诗《夜吟》曰:“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这一首诗所写的内容可算是对诗的“悟道”,对于今天的我们极有教益与启迪。律诗创作是继承、发展传统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传承方式,我们掌握了基本规律,就能创作出表现时代的新篇章。

王国维曾提出了古今之成大事者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习诗歌、鉴赏诗歌、创作诗歌都沿袭了这三条途径,只有身入其境,吟咏品味,才能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才能最终进入“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境界。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