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生活简单 作息规律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徐苗喜家中看到,家中摆放着简单的家具,收拾得干干净净。徐苗喜正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看到记者,老人十分热情,聊天中,他说话不疾不徐,温和亲切。徐苗喜1924年出生,老家在舞阳县,13岁跟随舅舅跑船,1977年退休,目前和老伴居住在此。
徐苗喜身体硬朗,日常生活可以自己动手,家在四楼的他,还要经常下楼找相熟的人聊天。徐苗喜的老伴芮兰英告诉记者,他们平时生活很简单,早上6点多起床,晚上8点多休息,饮食上都是家常便饭,两人都爱吃面食,经常吃馒头和面条,多以素菜为主,偶尔吃些肉食。“早上可以吃一个馒头,喝一碗稀饭,到了晚上,就要减半了。”徐苗喜说,“我这饭量比不上年轻时了,以前一顿饭能吃五个馒头呢!”
平常没事的时候,徐苗喜会和老伴一起下楼,到家附近转一转,稍微活动一下,有时候也会在家看看电视,听听豫剧。“家里孩子都大了,我的孙子都30多岁了,也没啥需要我操心的。”徐苗喜说,他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让自己身体健康,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乐观知足 心怀感恩
“现在的日子真好,啥都不用愁。”在和徐苗喜聊天中,记者多次听他提起这句话。对于如今的生活,徐苗喜很知足,也很感恩,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家中条件很差,最困难的时候,母亲要靠讨饭养活一家人。徐苗喜13岁时,跟随舅舅跑船,后来有了自己的船,直到1972年,他才离开了船。这期间,徐苗喜吃了许多苦,扛包送货,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拉纤把肩膀上磨掉几层皮,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
虽然年轻时常常因为生活压力很累,但徐苗喜一直很乐观,他觉得只要脚踏实地地干活,就能养活一家人,就能过上好日子。从船上回来以后,徐苗喜又到一家工厂工作,1977年退休后,还学会了制作豆腐脑,在街上做起了小生意。徐苗喜有六个孩子,每个人都很孝顺,每隔几天就要来看看他,帮忙干干家中的杂活儿,逢年过节,孩子们聚在一起,一家人说说笑笑,十分热闹。“现在想吃啥吃啥,想穿啥穿啥,再也找不到比现在好的日子了,人要懂得感恩。”徐苗喜说。
爱做木工活 热心帮邻里
在徐苗喜家中,摆放着许多木质家具,高低板凳、木质沙发、木质茶几等,这些都出自徐苗喜之手。年轻时,徐苗喜跟随父亲学习制船,船上的物件大多都是木质品,他也因此学了一手好手艺。退休后,徐苗喜没有放下这门手艺,常常在家中做一些小家具,阳台上摆放着他使用多年的工具,晾衣绳上挂着许多旧皮带,这些都是徐苗喜四处收集来,用于制作马扎。
很多邻居知道徐苗喜会木工,有时会找他帮忙。前一段时间,邻居李先生请他帮忙制作一个病人用的特殊板凳,徐苗喜问清楚了具体的形状和功能以后,花了近一个星期做好了板凳。“都是邻居,帮忙都是应该的,我怎么能收他的钱呢!”板凳做好以后,邻居李先生再三要付钱表示感谢,都被徐苗喜婉言拒绝了。
不仅对李先生,其他邻居需要帮忙的,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徐苗喜都欣然应允,他告诉记者:“年纪大了,找点事做做,还能给别人帮个忙,也算没白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