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渡”到“东藏”,由“西征”到“北归”……迤逦三十年,90岁高龄的宗璞以顽强毅力终于完成了《野葫芦引》四卷本的收官之作《北归记》,并于年前出版。《北归记》距离《西征记》已过去11年。宗璞在眼睛渐渐失明的状态下,仍口授完成了这部读者以为等不到的长篇著作。
1
不写小说,对不起历史
作家宗璞1928年生于北京,父亲是冯友兰,母亲是任载坤,姑母是冯沅君,姑父是陆侃如。她的成长、学习、工作、生活都在知识分子家庭和高校机构中度过。因家学渊源得天独厚,外加研究西方现代文学,使得她的创作独具特色。宗璞的文学写作跨越半个多世纪,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散文《西湖漫笔》《三松堂断忆》等都产生过广泛影响。历经抗战、解放战争、“文革”等时期的曲折阅历,让她本身成为一座历史与思想的宝藏,创作出人生最重要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以及未出版的《接引葫芦》。
宗璞出生后在北京生活了十年,抗战爆发后,全家人跟随冯友兰离开北平,“南渡”云南昆明,入西南联大附中学习。宗璞在昆明待了8年,这也是西南联大正式设立,到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各自回迁原址的8年。西南联大可谓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也是最为彰显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一段历史。这段沧桑往事,深深刻入少年宗璞的心中,也为她埋下了书写父辈历史的种子。
虽然动笔于20世纪80年代,但宗璞表示,在20世纪50年代,她就有了创作《野葫芦引》四卷本的想法,且在构思中,前四卷完成后,还要创作《铸心记》等“后四记”,可谓皇皇巨著。宗璞写这段历史的心如此强烈,正如她所写,“写小说,不然对不起沸腾过随即凝聚在身边的历史”。
2
特殊历史时期的青春故事
《野葫芦引》系列以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生活为背景,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在民族危亡的岁月里,那批穿布衣长衫的读书人有爱、有善、有恨,更有无私的牺牲精神。
《南渡记》描写了“七七事变”后北平明仑大学(原型是清华大学)教授孟樾一家的生活遭际,以主人公随学校南渡长江,避战乱于滇首府昆明为情节主线,写了国祸战乱中高知阶层的百态。
《南渡记》出版于1988年,彼时宗璞已年近花甲。当时,文坛兴起的是争先恐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古典主义艺术趣味浓厚的《南渡记》不可避免地被文坛所冷落。直到《东藏记》出版以及文坛风向转变,该主题小说才开始备受关注。
《东藏记》写得更难,且一写就是七年。1990年冯友兰去世,接着宗璞大病一场。1993年她才开始动笔,因病魔的折磨,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终于在2001年出版了《东藏记》。当时,宗璞的目疾逐渐加重,做过几次手术,虽未失明,却已不能阅读,写作全凭口授。
《西征记》成书于2008年,写作之前,宗璞访问了多位从军学子和军界人士,他们不同角度的故事和感受,让宗璞有了足够的材料和认知去写战争。
《北归记》则再现了明仑大学师生结束八年颠沛流离,返回北平后纷繁错综的现实生活。这部小说是宗璞在和疾病的斗争中完成的。写后半部分时,她患过一次脑溢血,虽缠绵病榻,仍是躺一会儿,坐一会儿,口授一会儿,每天都会创作一些。
《北归记》距离《西征记》已过去十多年,很多跟随宗璞几十年的读者,以为再也等不到这部收官之作,小说的出版让人高兴、欣慰,又很悲伤,因为故事走到了结尾,书中许多人物已逝去。
3
30年岁月,追寻知识分子精神之旅
《野葫芦引》四卷本涉及数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变迁与聚散,其中个性鲜明、清晰的人物角色近百位。这部长篇最大的看点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群体肖像,她用细节呈现了知识阶层在国难中的痛苦和民族气节,他们的谈吐、风貌和举止跃然纸上,呈现了“我辈书生,为先觉者”的精神追求。小说的另一个看点,是对年轻一代群体的塑造,尤其是对嵋、峨、玮、玹子、卫葑等年轻人浓墨重彩的描写,可谓“出走八年,青春无悔”。
作家张抗抗曾在文章中写到,宗璞用后半生三十多年时间,从容不迫、气定神闲地完成这部大书,从“渡”到“归”,由“藏”到“征”,四字箴言寓意深远;“渡”是劫难中的历练,“藏”是隐蔽的斗智迂回,“征”是出击与抵抗,而“归”,不仅是地理概念上劫后余生的回归故园,更是一代知识分子在危难之中苦觅归途、于迷惑与彷徨中寻找灵魂归宿的精神之旅。如此庞杂的故事结构、浩大的小说体量、纵贯半个中国的地理空间、长达一个甲子的时间跨度,故事起伏错落、云卷云舒,其驾驭难度可想而知。
宗璞在《北归记》的后记中向大家作了告别,告别时代,告别书中人物。她说,希望所有的人,书中的、书外的,都快乐地、勇敢地活下去。
晚综
《北归记》
宗璞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2005年,《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父亲冯友兰
■延伸阅读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对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诸多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冯有兰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