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现伟
合上书本,我却没能从“北上”的船上下来,全身心依旧航行在这条浪花翻涌的千年大河上。历史的风吹着它,时光的年轮推着它,晃晃悠悠间仿佛回到了100多年前,驶向时局动荡、风雨飘摇的年代。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与本书的主人公之一谢平遥开始了一段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运河之旅。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全长1797千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公元前486年始建,是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2014年,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上》是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角,采取历史和当下双线叙事结构,将100多年的时空轨迹巧妙折叠,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故事由一份考古报告中的一封意大利语信件开始,也由这封信结束。1901年,小波罗来到中国,他以马克·波罗为偶像,立志要沿着这条京杭大运河,看看马克·波罗描述的神奇国度。在最后抵达大运河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客死在船上。与此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大运河的实质性衰落开始……
《北上》的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大运河,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一路上经历各种困苦和磨难,也见证了大运河的辉煌和衰败,当年帆樯林立、舟楫如梭的繁华盛景,彼时浮尸横陈的惨烈悲壮,而今衰落干涸的现状,都引人深思。
作为一部书写运河历史的长篇文学作品,徐则臣笔下的《北上》,是由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彼此孤立的故事片段,虚构拼接而成的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在小说里,运河不只是条路,它还是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
大运河是中国的一面镜子,行驶在那艘北上的命途多舛的船上,也是行驶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小波罗也好,谢平遥、邵常来和孙过程也罢,包括马福德,他们最后都以死为代价,融入大运河的泥沙之中。千年大运河,哺育了一个闪耀于世界的东方古国,是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它不该被沉埋在历史的泥沙之中。
《北上》让这条大运河活了过来。大水汤汤,溯流北上。“一条河活过来,一段历史就有了溯游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大运河是古老中国的根脉,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根脉。寻根,是作者写作的初衷,于读者而言,亦要寻到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