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3月25日 星期

箫的前世今生


□张进军

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我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现存浙江博物馆)。还有出土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漯河舞阳贾湖遗址上的贾湖骨笛,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

这些骨哨和骨笛的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相比,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的雏形。

那么用竹子做的吹奏乐器又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呢?《吕氏春秋》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据说远古时期气候较暖,我国黄河流域遍长竹子,只是因为后来气候变化,竹子的生长线才南迁到长江流域。“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据传,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

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称之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所以我们认为《韶》的演奏使箫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的古代乐舞,它共分为“九成”(九段音乐),用“籥”伴奏,又称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箫的前身。由此可见,从《箾韶》到《大夏》,箫曾在中国音乐史上经历过多年的辉煌时代。

周代,曾将我国古代乐器分“八音”,它们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其中“竹”就是指箫和篪。因此提起“丝竹”二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这种乐器。

现代笛与箫的区别,在于笛子横吹,有膜孔;箫竖吹,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现在也有短的竖笛,不贴膜,音色在笛箫之间,更接近笛子。在远古时代,不贴膜的横吹乐器与竖吹乐器各方面区别不大,音色更接近箫。

关于箫与笛的起源,说法不一,据《周礼》记载,周代的雅乐中已用到“篴”(与笛同音同义)。但篴为竖吹,并非横吹之笛。另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最初为四个指孔。西汉京房加1孔,成为5孔。晋代的篴已有6个指孔,与现代的箫相似。唐代时,出现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笛子,称“七星笛”(《乐书》)。到了元代的龙笛,已与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至此,笛与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那么,究竟那种乐器最先为人们所创造、所使用呢?从人体结构来看,竖吹更符合人正常的动作状态,而横吹则需要一只胳膊伸向旁边,一只胳膊超过前胸到身体另一侧。所以应该竖吹在前,横吹在后。但由于横吹音量大。传得远,加上膜以后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强,吹笛子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适于独奏和重奏。音量小是由于箫本身结构所致,箫的吹孔很小,且依管壁厚度向内倾斜,这样吹奏时气流一大反而吹不响了。

箫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对我们当今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来说,它无疑能使诸君领略到质朴的美,松弛绷紧的神经,得到美的享受。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