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打造“幸福漯河书香城”的号召,营造浓厚读书氛围,打造学习型机关和书香校园,今年3月至12月,郾城区教育局特在全区教育系统举办以“爱祖国、爱学习、爱读书”为主题的“读一本好书”征文比赛活动。从即日起,本报开辟专门版面对投稿作品进行选登,以飨读者。
□卢春霞
《红楼梦》可谓家喻户晓,喜欢红学的人也无人不知红学大家周汝昌。以前读过他的《红楼小讲》,时间很久了,记得不太清楚。这次又开始看周老先生的《红楼十二层》,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楼梦》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大家的风范与深度。
周老先生的《红楼十二层》从十二个方面讲了他读《红楼梦》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文章不长,但内容很深,也讲得通俗,可以让我们这些《红楼梦》的门外汉也能品出味道和感觉。这十二层分别是:《红楼》文化、本旨、女儿、灵秀、审美、自况、脂砚、探佚、真本、索隐、解疑和答问。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捷便(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周老先生如是说。以前读《红楼梦》只感兴趣于它的情节,感动在宝玉和黛玉的爱情里,会陶醉在那一群群的美女里。但是读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主旨,那就是《红楼梦》中博大精深的文化,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民族文化的精义在这里显得亲切、生动。所以,不同的读者才会有不同的阅读结果:“有的看见了政治,有的看见了史传,有的看见了家庭与社会,有的看见了明末遗民,有的看见了恋爱婚姻……”真可谓蔚为大观。《红楼梦》之所以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奇书,作者还认为主要原因是它真性情的表露。作者提出了《红楼梦》的重任、爱人、唯人的观点,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三才观的具体体现。一切好的东西都是要以人为根本的。作者提出《红楼梦》是一本文化的书,是基于《红楼梦》一书中通过对日常人们如何生活,如何穿衣吃饭,如何言笑逢迎,如何礼数相接,如何思想感发,如何举止行为的描写,写出了他们的喜悦、悲伤、情趣、命运、头脑和心灵,这一切都是我们中华文化最好的、最美的,也是最真的写照。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写法之奇妙。以前读《红楼梦》只是感觉诗词很美,描写很美,并没有更深刻的认识。读过之后,尤其是“伏脉千里,击尾千里”这一叙述美学概念的提出,感觉自己简直成了文盲。其中的“三蛇”之说的写法更是新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怒蛇出穴,蜿蜒不驯。这些写法什么含义也大致从字面上了解一二,但是要想在《红楼梦》一书中搞明白这些问题,恐怕还要大费周章。如果说到写法,我特别欣赏周老先生提出的第二个概念,那就是“摄影机”。周老先生把曹雪芹精彩、精准的描写称作“摄影机”,还真是太形象,太生动,又足够逼真。曹雪芹的描写有着绘画般的三远境界,平远、高远和深远。同时,他所创造、所积累、所融合、所熔铸的含有诗的素质、手法和境界,都为我们展示了曹雪芹先生的写作之妙。更重要的是,周老先生能从书中读到这些并表达出来,让我们这些入门者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老先生总结的《红楼梦》“一笔多用,多笔一用”的写法,为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小说,更是诗,是散文,是骚赋,是绘画,是音乐,是歌舞,是建筑,是一切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美。
《红楼十二层》为我们讲述了《红楼梦》一书的思想感情之伟大,学识广博之伟大,气味品格之伟大,才情诗境之伟大,它的美在于平凡之中有无限的奇处,在于作者的不造作,而是“本铺自造”。正如 “一切文学艺术以自然为极则,作文只要信笔才最高,一切恶经营缔造都是下乘”这样的说法。
读《红楼梦》,可以读到爱不释手;读《红楼十二层》,依然可以读到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