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德安
在我们这里,每年的清明节都有吃菜馍的习俗,说不上来为什么,多少年来大家一直都是这么做。
小时候,我最爱吃娘做的菜馍了,它咸香柔软,是满满的一种母亲的味道。那时候,谁家都不富裕,不是逢年过节,平常很少改善生活。所以,自从过完春节以后,我们就眼巴巴地盼着清明节了。
清明节的早晨,娘一早就起来了,先是把菜洗净,而后又把粉条泡上,把豆腐切成细条放在一边,最后才去和面。娘和面是下了功夫的,她不是马上把面和成,而是先把面和得和擀面条面一样硬,而后再慢慢地续水,一下一下地揉呀揉的,直到把面揉得细软细软软的方才罢手。那专注的神情,似乎揉着的不是烙馍用的面,而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工艺品。面和好以后,先放在案板上醒着,而后便开始拌菜、支鏊子。我们细心地看着娘每一个熟练的动作,觉得简直就是一种视觉享受。只见那白白的面团在娘的擀杖下面渐斩变大,不一会儿便成了一张如扇子一样圆圆的生馍片子了。其实,做菜馍是很烦琐的,它需要先擀出两张生馍片子,然后才能在其中一张上摊上拌好的菜,再把另一张生馍片覆盖上去沿周边压紧,合二为一,搭在鏊子上。我们几个馋猫早在一边急不可待了,不停地看看鏊子问问娘: “好了吗?”娘说:“莫慌,烙不熟吃了会不舒服的。”娘看向我们的目光充满了无尽的爱。直到看着我们一个个吃饱离去,她才开始吃饭。
如今,娘已离开我们几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无数个被泪水打湿的日子,化成了淅淅沥沥的雨,轻声诉说着对娘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