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自费购买传统文化书籍并义务教孩子们,每月为一家爱心餐厅捐款,看望孤寡老人及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工作之余去做义工……自2011年以来,刘桂恋的生活便与公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4月10日,记者来到刘桂恋家时,看到茶几上摆放着《弟子规》《道德经》《增广贤文》等书籍。对于这些书籍里的内容,刘桂恋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2011年,堂姐向我推荐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碟片和书籍。接触后,自己很受启发。‘财务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没有了斤斤计较、彼此包容,在与公婆以及兄弟姐妹相处时,我们的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刘桂恋说,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益处后,她便成了一名义工,业余时间开展活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
2014年,刘桂恋应聘成为市区一家幼儿园的生活老师,主要在晚上负责照顾寄宿孩子们的生活。
“寄宿孩子有不少是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爱,看着令人心疼。我每天见到他们都会先抱抱他们,像待自己孩子一样照顾他们,为他们洗头、洗澡,有时被褥脏了也帮他们拆洗。”刘桂恋说。
除了精心照料孩子外,刘桂恋义务教授孩子们经典传统文化,并且自费购买书籍发放给孩子们。“每天晚上吃完饭后,我都会带领孩子们学习一个小时的《弟子规》,一边读一边向他们解释其中的含义。”几年下来,她带的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一些经典篇目,更让她欣慰的是,孩子们都特别懂事、讲礼貌。
做公益奉献爱心
对于家住市区黄河路铸造厂家属院的张继英老人来说,刘桂恋就像自己家的闺女一样。每周,刘桂恋都要前去家中看望,做一些家常饭为老人改善生活,烙油馍、蒸包子、包饺子等变着花样地为老人做。“我有脑梗后遗症,孩子们不在身边,多亏了桂恋,过来帮我做家务,陪我聊天。”张继英说。“老人生活不便,能去尽自己能力帮助她,我也很开心。”刘桂恋说。
除了关爱孤寡老人,刘桂恋定期到郾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帮孩子们洗衣服、打扫卫生;每周去五一路一家爱心餐厅帮忙……
采访中,记者得知,尽管每月只有不到1000多元的收入,但刘桂恋坚持每月为一家爱心餐厅捐款100元。“这都不算啥。”刘桂恋谦虚地说,“通过奉献爱心、做公益,自己越来越快乐、幸福,所以,我会把公益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