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弟弟刘向涛在青岛开办服装公司,主要负责研发服装品牌和市场销售;哥哥刘涛在老家租赁了一个标准化车间,先后吸引50多名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在舞阳县保和乡保和村,刘涛、刘向涛兄弟俩开办的服装加工厂生意红火,每年能生产60万件的服装,远销国内外。4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保和村,到这个服装加工车间探访。
兄弟俩想回老家办厂
记者在这个17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里看到,整个车间分为上下两层,下面一层是生产车间,上面一层主要用于存放加工好的服装。“前天刚接到宁波一个品牌服装的加工订单,今天是最后一批了。”今年39岁的刘涛边带记者在车间里参观,边向记者介绍。
刘涛和刘向涛是舞阳县北舞渡镇菜园刘村人。2000年前后,刘涛带着弟弟在北京动物园附近开始从事服装批发生意,经过几年的积累,弟弟刘向涛在青岛注册并成立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公司。“当时我想回到老家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加工服装。”刘涛告诉记者,他得知老家的留守妇女比较多,就想着和弟弟商量一下,看能否在老家办厂。
“没想到弟弟也有这个想法。”刘涛告诉记者,目前大城市劳动成本高,工人工资、场地租赁等费用也不低。于是,哥俩一拍即合,决定找机会在老家办厂。
终于圆了回乡创业梦
一个偶然的机会,哥哥刘涛得知保和乡保和村正在筹建一个大型标准化车间。他主动联系到当地政府,将租赁车间办服装加工厂的想法,给保和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说了。
“没想到乡里很支持,不光考虑到俺的实际情况,实行租赁费分期支付,还整合资金给我们建了办公室、餐厅等一些附属设施。”刘涛告诉记者,光这些附属设施的投资就有20多万元。
去年10月底,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干净整洁的工人餐厅迅速建起,刘涛兄弟俩的服装加工厂正式投入生产。“刚开始起步难,政府还给俺拉来了返乡创业贷款。”刘涛说,在当地政府的多方支持下,哥俩的服装加工厂迅速进入了正轨,一下就招收了40名工人。
弟弟刘向涛会搞品牌研发生产,哥哥刘涛善于工厂车间管理。“我们俩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刘涛笑着告诉记者。
帮乡邻实现家门口就业
今年40多岁的武惠珍是保和乡化庄村的一名贫困群众。如今,她已经在这个车间里上了半年班。
“每个月多的话能拿到4500元,最低也不低于4000元。”正在一层车间里忙着加工服装的她告诉记者,在车间里和她一样上班的贫困群众有16名,大家有的是缝纫工,有的是裁剪工,有的则是干写零散活。
“现在这个车间已经招收了50多名工人,他们大多来自周边村子。”刘涛告诉记者,他们在舞阳县彰化乡也开办了这样的车间,将来会帮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