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齐 放 实习生 李博昊)4月16日和17日,本报分别以《小巷百米长 路名却有俩》和《道路指示牌和路名牌“打架”》为题,报道了市区道路名字不规范现象。近日,我市专门召开会议,对我市不规范地名进行清理整治。
“像道路交通指示牌中汉语拼音与英文混用的现象,都在这次整顿之列。”4月22日,市地名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市将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刻意夸大、崇洋媚外、怪异难懂、同名重意”等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重点是社会影响恶劣、各方反映集中的城镇新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中的“洋”地名;对使用环节的不规范地名信息进行清理整治,重点为地名标志、道路交通标志、广告牌、公共车辆上站点语音播报、公共地图、互联网地图、公共标志牌中的不规范地名信息。
市地名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对列入清理整治清单的不规范地名,分门别类提出处理意见,确定处理时限,进行标准化处理。各相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及时清理。政府通过网站和社会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命名更名情况,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使用标准地名。
据了解,为了方便群众生活,整顿过程中我市将严格标准和程序,地名变更过程中不增加费用。坚持工作程序规范、充分征求意见、科学命名更名、采取多种方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妥善做好所涉居民身份户籍、不动产登记、工商注册登记等证照信息变更,尽量降低地名更名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活动中,我市还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注重挖掘和保护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优先保留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