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悠
我为何而读书?谈及此,首先想到的还是少年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没有那么大的志向,父母都是农民,他们坚信让孩子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命运的真理,只有读书,这也是他们最朴素的愿望。
我七岁入学,那时识字有限,尚不能独立阅读,但已牢记老师嘱咐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当我能独立阅读时,母亲夹满各种鞋样的旧书,成了我人生第一本课外书,那本神话故事我日日翻阅,从中汲取养分,是我文学最初的启蒙。那时课外书极少,每日所读以课本为主。到了大学,图书馆是个书海,到处都是成排的书架,书香如无形的波流在涌动。我踩在图书馆的木地板上,安静得能听见书的呼吸,书的心跳,他们是巴尔扎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鲁迅,是莫言,我倾听他们唇齿间的思想,谦逊而真诚,我的全部身心都陷在书里……
读书让我摆脱平庸,让生命变得丰盈。我不再只是那个来自乡下的土里土气的野丫头。通过读书,我可以穿越古今中外,超然于时空、距离之外,跟随书中的主人公开启一段又一段奇妙的旅程;我可以和历代文豪、作家同呼吸、共命运,从文字中切实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尘世的悲欢离合。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弥补了我因精力、时间和金钱等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在人生经历上的局限。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成才。”这是培根的名言。当我读到一本好书时,那书像是我的新朋友;当我再读,便像是与老友重逢。当读书成为习惯,则如黄庭坚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因爱读书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当大家得闲小聚,畅谈诗书,有难以言说的惬意,仿佛摆脱了尘世的浊尘,而得赏片刻清明一般,那是一种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宋真宗《励学篇》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勉人读书。在我看来,读书却是心灵的归栖,不可带着功利之心去读,因为读书带来的精神财富,远在于任何物质财富之上。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这个世界有多美好,从而能更宽容地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