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明
去医院看病,一般都需要办就诊卡。“每到一家医院就诊,就要办一张就诊卡,现在家里一大把就诊卡,每次就诊前都要翻半天,有时候找不到了只好重办一张,特别不方便。”有群众建议,全市各家医院就诊卡能不能打破“各自为政”,实现“一卡通”?“去年,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已经拟出了相应文件。”市卫健委规划信息宣传科李洋说,2019年市区二级以上医院基本实现通卡就医,到2020年全面实现全市二级以上医院通卡就医,取消院内卡,三级医院实现脱卡就医。(详见本报昨日01版)
其实,早在去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应用水平,二级以上医院要健全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整合院内各类系统资源,提升医院管理效率。”“三级医院要在2020年前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有条件的医院要尽快实现。”就此而言,让医疗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实现就诊“一卡通”,已成为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
透过新闻报道我们看到,在推动就诊“一卡通”方面,我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这无疑顺应了广大市民的呼声。当然,实现就诊“一卡通”,难点在于推动医疗机构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这就要求有关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把医疗信息化互联互通纳入民生实事工程,通过搭建统一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同时,医疗机构要破除既有利益格局,加强与本区域其他医院在医疗信息、资源上的对接与共享,成立医疗联盟体系,多在方便病人就诊上多想办法。比如,借助微信平台探索病人手机扫码就诊服务等。
眼下,在破解就医“多卡互不通用”堵点问题上,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比如,青岛推出了电子健康卡,市民不用携带区域诊疗卡,只需手机出示电子健康卡,扫码就能完成看病就医;郑州市推行一张社保一卡通,可以实现门诊、慢性病处方共享、在线挂号,并且实现视频问诊、送药到家等,这些成功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笔者真心期待,在各有关部门和各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就诊“一卡通”时代能够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