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早就谈过大和小。例如,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小是小事、细节,大是长远和重要的目标。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大,就是最严重的意思。这些用法,和今天没什么区别。
老子以谈道著称,他用“大”来描述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还喜欢用大来表示玄妙之意。比如:大方无隅,大器晚成(一作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在孔子和老子之后,墨子和他的学生最早自觉地思考如何准确使用词语。墨家学者对大小的使用源于对物的分析,如墨子学派所做的小孔成像实验。
后来,战国中期的惠子,接着墨家的思路,对大小做了专门的说法。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按着这种说法,大和小在于一物之大小,而一物是由此物的边界来规定的,那么最大的“大”就是外部没有边界,最小的“小”就是内部无法区分。这个讲法已经非常抽象了。
惠施的说法,在庄子这得到回应。在《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几千里长的大鱼,几千里翅膀的大鸟,真是遮天蔽日啊!然后,庄子笔调一转,开始说小——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两只小鸟笑话大鹏,你看,我们飞得不那么高,只到树上,如果一时到不了,落在地上罢了,你飞那么高干嘛?庄子把这叫作小大之辩。
在庄子这里,物形的大小、知识的深浅、年寿的长短、人生境界的高下,都可以叫作大小之别。大鹏是大,小雀是小;见识深刻是大,见识短浅是小;生命长久是大,生命短促是小。
庄子认为,这些大小的区别,最后都藏于存在者的不同境界之中。在小的世界里,词语以一种小的尺度来理解,这个世界就是小的;在大的世界中,一切语言都有着广大的尺度,这个世界就是大的。
所以,大小不仅仅是物的大小、知识的多少、年寿的长短。这些一般的标准,最后都会让位于生命境界的高下。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