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本地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5月10日 星期

便民服务点:让城市生活更温暖

马路街修表摊。
桂自愿。
李小妮。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张玲玲

修鞋摊、修车摊、修表摊、配钥匙摊……这些便民服务摊点,散落在居民区、街道,为市民提供着各种便利。它们现状如何?有什么故事?有什么困难?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便民服务点 方便居民生活

最近,因为修鞋,家住市区黄山路北段的王先生费尽了周折。“沿着嫩江路、牡丹江路、嵩山路转了半天,一个修鞋摊也没有。”王先生说,“没有这些小摊,生活真的不方便。”

王先生的这一烦恼,家住市区文化路的李杰丝毫感受不到:小区门口就有一个修鞋摊和一个修车摊,还能配钥匙。“它们已经存在好多年,跟附近的菜市场一样,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李杰说。

记者了解到,李杰口中的便民服务摊点在源汇区共有68个,分散在居民区、街道,服务着它们周围的居民。

便民服务摊点的主人,大都成了社区居民的朋友。68岁桂自愿的便民服务点,在召陵区银鸽西家属院。他会修车、换锅底、配钥匙,手艺精湛。“家里有啥坏了,只要放在桂师傅这里,不到半天就修好了。”居民王阿姨说,“修理点就在家门口,走两步就到了,特别方便。”

市区漓江路与衡山路交叉口东北角,两台缝纫机、一辆三轮车和一个烙铁熨斗,就是65岁李小妮的摊位。摊位不大,却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居民。“绝大部分是老顾客,也都是附近的居民。”李小妮说。

记者在人民路、泰山路、燕山路等街道都看到了便民服务点。“这些便民服务点,咱老百姓离不开。”“家门口有了它们,不知道少跑了多少路”……对于便民服务点,居民纷纷点赞。

挣得不多 摊主多是老年人

记者发现,便民服务点的摊主,大多是老年人。

桂自愿摆摊多年,和周边居民都熟悉了。居民家里东西坏了,桂自愿还会上门服务。“弄这个修理点,一是为了挣钱,一是我喜欢修理。”桂自愿说,能给大伙儿提供方便,他很开心。至于未来,他没认真考虑过。

另一个服务点摊主李小妮学过裁剪,年轻时在制衣厂工作。十多年前,她开始自己摆摊,帮人修补衣服。“冬天冷,手上脸上都是冻疮。”李小妮说,眼下是干活的最好时候,不冷不热。天气热了,蚊虫打脸。

“十来年了,虽然一直在这一片,但换过四个地方。”李小妮说,希望摊点能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不然变来变去的影响生意。她曾想在小区里找间房子开个固定摊点,但收入不高、租金不低,最终不了了之。

“这两台缝纫机重得很,一般人都搬不动。每天晚上收摊时,我都要搬到三轮车上带回家,第二天早上摆摊时再抬下来。”李小妮说。

在人民东路,一个便民服务点的摊主张玉庆87岁。在文化路,一个便民服务点的摊主78岁。在召陵区滦河路,一个便民服务点的摊主陈女士58岁。“我们这活儿,挣得少,年轻人都不爱干,很多人的年纪都比较大了。”采访中,多位便民服务点的摊主这样说。

疏堵结合 规范便民服务点

采访源汇区便民服务摊点时,记者发现这些摊点使用的是统一的便民服务车,且摊位附近非常干净。据了解,“创文”工作开展以来,源汇区城管大队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促堵、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根据群众生活的实际需求和便民设摊群体的现状,本着“疏堵结合、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的原则,对辖区内修车、修鞋、配钥匙等便民服务点进行了规范。

“经过前期调查发现,这些便民服务摊的经营者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外来人员,年老者居多,很多便民点已经营多年。便民服务摊点方便了市民,但对市容秩序和交通畅通有一定影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统一规划、定点设置、明确标识’的要求,对城区便民服务摊点进行规范。将散落在各处的便民服务点统一‘收编’、登记、建档,便于日常管理。”源汇区城管大队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严格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的要求,统一分类制作便民服务车,并且在支路、街巷、小区内等不影响交通的位置设置便民服务点。

源汇区城管大队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对便民服务点实行常态化管理,要求其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落实责任区域的秩序和保洁责任。同时,统一标准,对服务点进行“美容”,统一外观,统一门面,统一标识,做到既方便辨认又醒目美观。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