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桑榆晚情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5月17日 星期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今年81岁的姚志宽,不管是年轻时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退休后的生活中,始终热爱学习,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5月15日,记者采访了姚志宽,并被他的学习精神所感动。
热心八旬老人 巧手变废为宝

姚志宽向记者展示他改造的物件。

□文/图 本报记者于文博 张玲玲

1

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年轻时,姚志宽在一家建筑公司上班。他爱学习,肯钻研,遇到不会的问题就查阅书籍,请教他人,直到弄懂为止。由于工作需要,原本在电力岗位工作的姚志宽曾被调到其他单位,成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刚去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我就一点一点学,很快就掌握了放映的技术。”姚志宽说,学习才能进步,只有保持学习,才能把生活和工作做得更好。

如今,姚志宽依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人只有一直学习,才能一直年轻。”姚志宽说,他学习板胡多年,经常趁空闲时拉上几段。为了学习板胡,他自学了乐理知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学习新的曲子。生活中,姚志宽有时会捡一些被丢弃的电器,如果遇到以前没见过的电器,他就会反复研究,直到完全掌握其中的原理。采访中,姚志宽只要和记者谈论起学习的事情,立刻神采飞扬。他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想要去尝试,去学习。

“学习是一种乐趣,每次学习,都能学到新的知识。”姚志宽说,“不管到什么年纪,都不能离开学习,今后我还得继续努力。”

2

善于废物回收再利用

生活中,姚志宽经常留意别人扔掉的废品,如果觉得自己可以修理或加工,就会捡回家里仔细研究一番,并且修复的成功率很高。“你看这个柜子咋样?好看吧!这原来是邻居家的,因为桌面破损要扔掉,我就接了过来,找来和桌面大小一样的泡沫垫和玻璃板,垫在桌面上,用着可得劲了。”姚志宽向记者介绍自己最新的“作品”,“这一加工,邻居来都认不出来了。”

在姚志宽的家中,随处可以看到由废品经过加工而成的物件:桌子、柜子、壁灯、钟表、手机摆放架……“这个钟表是我从垃圾桶旁边捡来的,当时已经不能工作,外面的一层玻璃已经破碎了,下面的摆坠也断了,我捡回来以后把它卸开,重新整理内部的线路,把摆坠重新黏合在一起。加工之后,走得可准了。还有这个手机摆放架,是我捡来的一个木盒子,在中间加了两层隔断之后改造的,专门放手机充电器、耳机等物品,可方便了。”姚志宽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这些物件的来历,而每一件物件后面都凝聚着他探索的智慧。

在姚志宽卧室靠窗的位置,摆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有几层架子,右边靠墙的架子稍高,左边紧挨着窗户的架子则与窗台持平。“这是我量身定制的,考虑到采光问题,特意将左边的架子设计得低一点。”姚志宽说,他喜欢废物利用,每次经过他的努力,看到废品得到了重新利用,就很有成就感。他很享受其中的过程,所以乐此不疲。

3

参与公益发挥余热

生活中,姚志宽是热心人,他懂修理,邻居们有关修理方面的问题,都会找他帮忙。一次,一位邻居家要铺地板砖,开工的时候发现家中以前安装的木门太高需要截断,姚志宽了解情况后,帮助邻居将门卸掉,按照量好的尺寸截断底部,又重新将门安好。一些邻居家的电器出现问题,也会找他帮忙。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姚志宽从不拒绝,每次修理完后,亲自还给邻居们。

2018年,姚志宽听说社区有一个志愿者团队,他主动要求加入,经过审核,他成了一名社区志愿者。每周六,他都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到各个小区为居民们服务。姚志宽修理技术好,每次参加活动,都有居民找他修理东西。“主要是一些小家电,有吹风机、电热壶、台灯什么的。”姚志宽说,“其实很多都是小毛病,稍微修一下就好了。”修理时,一部分东西需要更换零件,姚志宽就拿出自己攒下的零件,免费为居民更换。“每次活动,志宽叔都积极参加,特别有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燕山路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没啥,都是力所能及的事,年龄大了,还能给大家做点事,我挺高兴的。”听到他人的夸奖,姚志宽说。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