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艺术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5月29日 星期

古画里的水果小偷

《螽斯绵瓞图》
《桑果山鸟图》
《菖蒲鼠荔图》
《桃枝松鼠图》

夏季来临,琳琅满目的水果纷纷上市,鲜嫩的荔枝、爽脆的香瓜、绵软的蜜桃、甜甜的西瓜……然而,在阴暗的角落,一双双不劳而获的“黑手”却伸向了刚刚成熟的水果。好在“天网恢恢”,这些小偷小摸都没有逃过画家的法眼,通过他们的作品,一系列“水果失窃案”终于真相大白。

1

偷桃的松鼠: 《桃枝松鼠图》

《桃枝松鼠图》是元代画家钱选创作的一幅花鸟动物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桃树枝头缀有两个成熟的桃子,看上去饱满圆润,令人垂涎。而在画面正中,一只松鼠正沿着细嫩的枝条涉足向前,意欲窃食桃子,枝条在松鼠及果实的重量压迫下呈弯曲状,而松鼠则用灵巧的大尾巴保持平衡,可见其是偷桃“惯犯”。画家刻意表现出松鼠馋涎欲滴的神情,它双眼紧盯鲜润的桃子而又不急于纵身向前,显示出很高的警惕性。

《桃枝松鼠图》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用笔细劲,寥寥几笔,点出了松鼠偷桃的主题。画家在洁净的背景上,用工整的没骨法画出松鼠和桃枝,只在桃子、叶脉上略用线勾,使其突兀于画面之上,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偷瓜的蝈蝈:《螽斯绵瓞图》

蝈蝈体型不大,胃口不小,它要偷的东西个头更大。

《螽斯绵瓞图》为宋代画家韩佑的传世名作,该图绢本设色,纵25.3厘米,横约26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螽斯绵瓞图》中的“螽斯”指的就是蝈蝈,而“瓞”则指是香瓜、瓜秧,这种叫法出自《诗经》中的《螽斯》。画中描绘田间一角,花叶生长茂盛,香瓜也已熟透,引来了两只觅食的蝈蝈。画面上方的蝈蝈呈白色,下方的蝈蝈为绿色,它们体型肥硕,扬起高高的触角,面朝嫩绿的香瓜,打算上下夹攻,大快朵颐一番。此画分别描绘了蝈蝈、香瓜等物体,因为物体的个体质感差异较大,所以此画混合了游丝、铁线、折芦等多种描法。

“螽斯振振,瓜瓞绵绵”,由于瓜蔓能够绵延生长,且不断结果实,蝈蝈亦生产力旺盛,所以此画内容虽描绘偷窃,但也常被解读为“多子多福”。

《螽斯绵瓞图》出自《宋元集绘册》,此作曾藏于南宋内府,后在收藏家吴志淳、王沐璘、张笃行等人间流转,于清初经明遗臣梁清标献于清宫内府收藏,并载入《石渠宝笈》。

3

偷桑葚的黄鹂:《桑果山鸟图》

《诗经》中有诗曰:“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意为那些斑鸠儿,别贪吃桑葚。可桑葚就是这么受欢迎,就算斑鸠被赶走了,其他鸟儿也会偷食,就比如下面这幅画中的黄鹂。

《桑果山鸟图》为宋佚名画家所绘,绢本设色,纵25.2厘米,横26.4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取一斜伸桑枝,在一细劲的枝条上站立一只黄鹂,神形毕肖。黄鹂嘴里叼着一颗桑葚,正欲吞食,它的表情看上去洋洋得意,很有几分稚趣。图中桑树主枝从左下向右上斜出,其他树枝横贯画幅中部,沉甸甸的桑葚挂满枝头。黄鹂的羽毛用淡黄染色后,再用粉白以短而细的笔触勾描,从而使其具有毛茸茸的质感。鸟的翅膀和尾部等处,浓淡墨色参用,画面设色浓艳而又对比鲜明,桑树枝叶赋色对比鲜明。此图有宋代宫廷画院的工丽之风,又多了几分粗犷率真之气。

《桑果山鸟图》出自《宋画翎毛花鸟走兽选集》,钤“宣和”印。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二玄社曾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复制此系列宋人小品并出版,复制品与原作外观上别无二致,受到藏界的青睐。

4

偷荔枝的老鼠:《菖蒲鼠荔图》

谁人不爱食荔枝,明宣宗朱瞻基也不例外,然而,当他看到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岭南珍果被老鼠糟蹋时,擅长绘画的他要把这一幕记录在册。

《菖蒲鼠荔图》为朱瞻基御笔亲绘,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绘小鼠啃食一只红荔,荔壳已被小鼠啃破,散落于地,白色的果肉裸露在外。老鼠正专注偷食中,两只狡黠的小眼警惕地盯着前方。老鼠身后为一块寿石,上有一簇菖蒲,寿石两侧有点青苔。画中鼠、荔枝和荔叶均为工笔,荔枝为重彩。作者用笔细腻端正,几无懈笔。寿石菖蒲则为水墨,小写意,其水墨的黑与荔枝的红形成鲜明的反差;小鼠则为浅灰色,细微处毛发毕现,形神皆备。

作者题识曰:“宣德六年御笔,赐太监吴诚。”上押朱文方印“武英殿宝”。画幅左下侧亦有清代官员宋荦的朱文鉴藏印“宋荦审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贪吃是动物的天性,为了保护它们,成全它们的一点小自私也无可厚非。

据《西安晚报》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