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7年的76.7岁提高到2018年的77.0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6/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6.8‰下降到6.1‰。
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主要是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根据2018年统计公报,我国上述三项数据已非常接近“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020年目标,其中婴儿死亡率指标已经实现。《“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应大于77.3岁,孕产妇死亡率应小于18/10万,婴儿死亡率应小于7.5‰。
统计公报还显示,201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3.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3亿人次,增长了1.6%。居民平均就诊次数由2017年的5.9次增加到6.0次。全国住院总量比上年增长4.2%。年住院率由2017年的17.6%增加到18.2%。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7年的5.72张增加到6.03张。
2018年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434家,比上年增加10785家。另外,2018年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63.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民营医院门诊量和住院量占比分别由2017年的14.2%和17.6%提高到14.8%和18.3%。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服务量比上年增长2.1%,占全国门诊总量的23.1%。2018年年底,全国54.2万个行政村共设62.2万个村卫生室。
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