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端午节更被古人视作“毒日”“恶日”。曾几何时,人们为了祛除毒害而在端午节这天沐兰汤、饮蒲酒、撒雄黄、插艾草……但在清代最流行的祛毒之法还属佩戴“五毒花钱”。如今,这种做法已经不是很普遍了,但民间仍留存有大量制作精美的五毒花钱以供收藏。
1
花钱没有法定的流通功能
花钱是古代一种特殊钱币,没有法定的流通功能,其铸造的形状、图案和文字也五花八门,有点类似现在的纪念币。据传花钱的铸造始于汉代,后流行于明清时期,人们在特殊场合,诸如开炉、馈赠、祝福、玩赏、戏作等都会铸造花钱,所以花钱上的形象也总是一些吉祥图案。然而,每年到了端午节这天,花钱上的图案却显得不那么“吉祥”了,这一天所使用的花钱被民间称为“五毒花钱”。
“五毒花钱”之名,源于其上五种“毒虫”的形象,这“五毒”一般指蛇、蟾蜍、蝎子、蜈蚣、壁虎。为此,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屋角及各阴暗处撒石灰、喷雄黄、燃药烟,以灭五毒、驱秽气,此外,还须佩戴或悬挂一枚“五毒花钱”以求心安。
2
“五毒花钱”上的名堂不少
清代起,佩戴五毒花钱已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民俗。清代的五毒花钱中,比较常见的是“五毒祛邪花钱”,这种花钱多为黄铜铸造,花钱的正面通常有蛇、蜈蚣、壁虎、蟾蜍的形象,唯独没有蝎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只老虎。蝎子不在钱上,并非被排除于“五毒”之外,而是取其谐音,即“祛邪(去蝎)”。之所以用老虎取代蝎子,有多层意思,其一是源自“艾虎”,就是一种用艾草编成的老虎;其二则借助“虎毒”来“镇毒”,即“以毒攻毒”。
五毒花钱上还经常出现钟馗的形象,民间称其有“驱五毒”的功效。这种说法大概源自乾隆年间,清代《北平风俗类征》中就记载着这样一段话:“端阳节,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用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判’者悬屋中,谓能驱邪。”
3
“五日午时”花钱值得留意
相较一些特殊题材的花钱,五毒花钱算是比较常见,因此价格也多在千元以内。但也有一些品相上好、制作格外精美的五毒花钱曾在拍卖会上高价成交。
2015年6月,在北京保利“泉韵古今——古钱机制币、纸币专场”上,一枚清代五毒背八卦大型花钱以6900元成交。2015年11月,在北京东方大观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拍上,一枚五铢背五毒花钱以8050元成交。2015年5月,在中国嘉德春拍钱币专场上,一枚“五日午时”背五毒花钱以8970元成交。
这里需要指出,五毒花钱中,铸有“五日午时”或“五月五日午时”的花钱值得藏者留意。南宋学者陈元靓在《岁时广记·趁天中》引《提要录》曰:“五月五日,乃符天数也,午时为天中节。”有学者研究发现,一些古代工匠视“五月五日午时”为“火月火日火时”,即所谓“熔炼金属的良辰吉时”,因此铸钱时格外讲究,并特意在花钱上注明这一时间。
五毒花钱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古代民间自然崇拜的演变,因而具有一定的民俗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