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艺术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6月5日 星期

“艾”的奉献


□赵柒斤

说端午,就不能不说艾:它用生态绿和高洁清凉的香气装点节日,心甘情愿地“粉身碎骨”为人类驱蚊、疗毒、治病。同时,艾草还作为一种特殊载体传承着端午节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菊科蒿属植物的艾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别名很多。《本草纲目》说,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称为“医草”。端午节采艾悬门上以避邪气之习俗在晋周处的《风土记》中已有记载,但所谓“采艾以为人”则最早见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来源据其自注:“按宗测(作者曾祖父辈)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炙有验。”这说明,艾草是古人对付端午这个“恶日”的重要道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

到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宋代,端午不仅继承了“钉艾人”习俗,还开发出了“艾花”“艾虎”等节日艺术商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条说,端午节要备办的东西有百索、艾花、粽子、菖蒲等。“钉艾人(用艾草扎成的小人儿)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宋吴自牧《梦粱录》“五月”条交代了“艾人”制作方法及形貌:“家家……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宋词诗中也多见艾人,无论陆游的“门巷阴阳挂艾人”、杨万里的“艾人笑煞老父狂”,还是范成大的“笑倩艾人看外户”、王之道的“兰房挂艾人”等都说明,宋人过端午已普遍挂艾人。

宋人过端午开发的另一“艾文化商品”为“艾虎”。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也作装饰品。之所以做成虎状,可能涉及古人的信仰。端午佩戴艾虎的习俗一直延续至清末。

除艾人、艾虎外,“艾花”也“开放”于宋。宋吕原明《岁时杂记》曰:“端午,京都女士簪戴,皆剪缯楮之类为艾,或以真艾,其上装以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艾花”有用艾叶编的,也有丝织品做的。南宋诗人吴文英“艾枝应压愁鬓乱”中的“艾枝”、陆游“艾束著危冠”中的“ 艾束”指的都是“艾花”。我甚至觉得“艾花”是专门为女士准备的,既可帮女人驱邪避恶,又能幻化成女士的装饰品,一举两得,不得不佩服宋人考虑周全。换个角度说,这又何尝不是艾的奉献精神:为丰富人们节日的文化生活,一株株艾草宁愿被剪、被钉、被绑,这种奉献精神与被人类反复咏赞的“蜡炬成灰泪始干”并没区别。

艾草走进人间的节日端午节,被赋予特定意义,得到人类广泛的推广,既是艾草的幸事,也是艾对人类的关爱和奉献,更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