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敏
也许是日久生情,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活,让我对语文的爱日益深厚。我深深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气质。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感动,体验成长快乐的乐园呢?这也是我苦苦追寻的方向。
一次闲暇无事,我又踏进了书店,这是一家不大的书店,里面清雅洁净。突然,一本《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映入眼帘。王崧舟,多熟悉的名字,我曾听过他的几节课,他游刃有余的诗意课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买下了这本书。
回家随意翻开浏览,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倒不是因为书本装帧如何精美考究,而是王崧舟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对语文进行了诗意地讲解,看似矛盾的两种语言风格,被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深深吸引了如我一般的读者,更体现了王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从字里行间,就能想象到他在做讲座时的从容潇洒,上课时的文采恣肆。于是,整整两周手不释卷,读读记记,囫囵吞枣似的把整本书看完了。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理念,是以演讲方式呈现给读者的,在书中他从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几个方面对诗意语文进行了解读,叙述了他自己的名师成长经历,阐释了他的读书生活、备课过程,以及从教近三十年的教学中对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理解等。在书中,王老师这样解读语文:“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他是这样说的,他也毕生追求着这样的语文教育境界。
“一个语文老师,要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他的底蕴、他的境界、他的淡定和信念是最为根本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书教的是底蕴,底蕴则来自于书,“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老师认为,上课如果缺乏底蕴,就好像是“花拳绣腿”,经不起一点儿推敲。我在这本书中,认真读了他课堂实录《枫桥夜泊》,王老师引领学生解读《枫桥夜泊》时, 他抓住了《枫桥夜泊》这一特有的文化意蕴,把重点落在“钟声”上,既抓“愁眠”,更抓“钟声”;并以此诗“钟声”为源,精心收集了唐朝以来历代文人描写“钟声愁怀”的诗句,进行钟声愁眠文化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不仅感受到“愁眠”的意境,走进了诗人的生命世界,更体会到“钟声”的温暖,享受到经典文化千年钟声的魅力。整节课钟声悠扬,情思流动,纵横变幻,具有“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绮丽浪漫之美。于是,一节丰实、收放自如、令人荡气回肠的“千年钟声,千年经典文化”的大气课堂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令人震撼。
王老师驾驭课堂的底蕴从何处来?用他书中的话就是“‘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是呀!语文老师不读书,就像砍柴不磨刀一样。教师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收益。教师可以利用时间与空间来读书,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让自己脱离庸俗。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唯有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刻苦钻研业务,无限热爱学生,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自然会生发出来。我想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努力汲取名师厚积薄发课堂的某个因素,才能促进自己语文教学的成长。我爱语文,那么就让学习融入我的生活,让读书成为我的习惯吧!我希望我的生命,因语文而精彩。
(作者系郾城区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