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成
国内外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记者在部分省份采访了解到,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突出。(据《半月谈》)
目前而言,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确实存在两种现象:要么是直接缺失,要么是流于形式。而如何让劳动教育重新归位,则是亟待扭转的问题。
要让劳动教育重新归位,首先,要解决好孩子“没时间”“不会劳动”问题。现在,很多孩子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时间”“不会劳动”。很多父母,别说主动教孩子如何劳动,就是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碗等家务,也通常是大包大揽。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好好学习,把作业写完,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报答。如此,孩子“没时间”,也“不会劳动”,就是顺理成章了。
其次,要避免劳动教育陷入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学校当前的劳动课,实际是“综合实践课”,真正动手实践的内容并不多,绝大多数学校仅满足于开了课、完成课时,劳动教育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现象突出。不仅如此,许多学校以学生安全为由,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以画代劳普遍存在。
其三,要避免社会实践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社会实践,本是对校内劳动教育不足的补充。然而,由于校外劳动资源同样匮乏,学农基地稀缺是各地普遍面临的情况,加上很多学校的学生是带着优越感、怀着春游心态来走马观花一下,学生不仅离“出出力、流流汗”的劳动体验要求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