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明
中小学生陆续领完通知书正式开始暑假生活。在期末备考前,为了让孩子一鼓作气,能考个好成绩,很多家长对孩子许以重奖。而这样的“考好奖”,多年来已经让孩子和家长陷入考好就有奖励、考不好就挨批评的“死循环”中。
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小学生的家庭有在孩子期末考试前许下“考好奖”的传统。学生家长刘女士说,孩子期末考好给奖励,本来是想给孩子一个鼓励,现在却变成了没有承诺奖励孩子就不能安心复习的局面。
所以,在期末开始前,家长就跟孩子为“考好奖”讨价还价,商定一个孩子满意、家长能承受的“奖品”。因为有赶鸭子上架的别扭心理,一旦孩子马失前蹄没考好,家长的抱怨也不可避免。每每在期末前后,很多家庭都是鸡飞狗跳的状态。
笔者认为,不少家长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物质奖励可以刺激孩子更努力地学习,反倒忽略了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下足工夫,再多的物质奖励也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在期末阶段,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许下承诺,而是帮着孩子一起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查找一学期以来每个学科的错漏,查漏补缺。相反,过多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学会攀比,一旦考试失误,挫败感更强。
临近期末,以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努力学习,是家长不理智的行为。家长应该在孩子年龄尚小时就明确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一味地对孩子进行不理智的物质奖励承诺,其结果就是让孩子的逆反行为升级——一旦家长不能兑现承诺,孩子往往会以“不守信誉”为由,不服家长管教;家长也会因为孩子逐渐升级的“不服管教”,不断抱怨孩子——最终造成亲子沟通的困境。建议家长改变督促孩子学习的方式,由物质奖励刺激转变为温情的陪伴,随时提醒纠正孩子的学习状态,跟孩子一起找到努力的方向,多一些言语鼓励,避免言语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