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守业
儿时的我有过一段与蝈蝈相伴的美好时光,只不过农村老家一直把蝈蝈叫蚰子。
蚰子属于螽斯科类昆虫,身体呈碧绿或凝褐色,触角细长,腹部大,翅膀短,善跳跃,吃植物的嫩叶和花蕊。雄蚰被老家人称“公蚰”,其后背有发音器,为吸引异性、呼唤同伴,它时常会把后背的两前翅斜竖起,来回摩擦,从而发出令人陶醉的叫声;雌的称为“母蚰”,都有大大的油肚,而且拖着一根长长的尾巴,可以用来当美食。因母蚰不会叫唤,所以小孩子都喜欢“公蚰”,一见到“公蚰”就会逮回家,放入蚰笼里用黄瓜花、南瓜花、植物叶、西瓜皮喂养起来,以便听它们的欢叫声,好听极了。
不过,在田间逮蚰子的过程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记得小时候乡下的夏天格外热。田野一眼望不到边,那高的玉米,矮的大豆,还有垂着头的谷子,一片连着一片。正午时分,田间蚰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叫声,就像一支规模宏大的乐队在不知疲倦地演奏着丰收的前奏曲。微风吹拂,蚰子的叫声也会伴随庄稼起伏的韵律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地涌向地头。被叫声吸引的我们这些小孩子总会忘记割草剜菜,痴呆呆地顺着声音凝神静气地向蚰子发出叫声的地方寻去。
蚰子喜欢阳光,习惯趴在高高的玉米叶、豆枝尖、谷穗头上,可它们又很机灵,一有动静,就会立即停止鸣叫,要想逮到它们还真需要一番技巧。首先要听声音,声音大证明蚰子的个头大、身体壮。弄清了蚰子鸣叫的方位,当你走过去时,它会警觉地停止鸣叫,越是这样越要沉着冷静,要耐心地蹲下来等它再叫时,再轻轻地靠近。一旦发现它,要尽可能地从后面靠近,而且动作一定要稳、准,两手快而轻地一扣,就能把它逮住。蚰子有两颗锋利的牙齿,看起来像锯齿,你扣住它时,它也许会咬你的手,尽管有些痛,但不会有什么大碍。稍后你慢慢将手打开,顺势捏住蚰子头部,揪来半截玉米叶或两个其他稍宽的植物叶子将它裹住,再用细韧的草儿绑上便可。
有时候由于动作过大,把蚰子彻底吓怕而长时间不叫时,我和小伙伴们还会使用“绝活儿”,那就是用“蚰拉”迷惑和引诱它们。所谓“蚰拉”就是把一根筷子截断,分成带棱角和光滑的两根,把其中带棱角的部分刻成锯齿状,用另一根光滑的筷子在刀刻后的棱角上面摩擦,就会发出与蚰子叫声相近的“吱吱”声,引诱受到惊吓的蚰子们再次鸣叫。这样一来就可以重新发现蚰子的方位,并能很快地逮到它们。
逮到蚰子回家后,要想把它们养起来,自然就需要一个或多个蚰子笼了。为携带方便,大人们还专门制作一些有苹果大小的蚰子葫芦,即选一株高粱秆,将长短适中的几节留下来,用小刀从中间均匀地劈成2至5毫米宽的长条,挖去内瓤,再打磨成光滑的篾子,然后用八根干净的篾子在地面上交叉编织,就可以编成蚰子葫芦,成型的蚰子葫芦前后两面各留着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封口,作为给蚰子送食物的小门。使用的时候,把食物送到笼子里,再用一根短短的篾子把小门封堵成一个更小的口,蚰子就很难跑出来。这样一来,不管是上学或是下地割草,都可随身携带蚰子了,甚至几个小伙伴随时随地举行“蚰子鸣叫”比赛,那也不是个什么困难事的。更有的大人们还时常把蚰子装进葫芦揣在怀里养到冬天。在雪花飘飘、手脚冰冷的季节里,不经意间传出“吱吱”清脆悦耳的蚰子叫声,瞬间就给人们带来了徐徐的暖意呢!
韶华飞逝,时光变迁。如今农村耕种都喜欢使用农药防虫,蚰子几乎看不到了。那个怀揣蚰子葫芦入睡的时光已经远去,可不知怎么了,每当夏天夜深人静、满天星斗时,我脑子里却总会想起那可爱的蚰子,还有那天簌般的“吱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