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作品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7月2日 星期
“读一本好书”征文比赛作品选登
读《三国志》 品中华孝道


□胡春红

我国古代有著名的二十四孝,“举孝廉”曾经是古代的一种入仕途径,现在也有评选孝心人物的举措。从古至今,孝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倡导的传统美德。那么,孝道是怎样体现的?《三国志》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孝,就是不嫌弃、不抛弃。《三国志》中有一个叫司马芝的人,当时和家人避乱于荆州,遇到了强盗,同行的人都抛弃家中的老弱病残仓皇逃走,只有司马芝留下来陪伴自己年迈的母亲。最后强盗也被他的孝心感动,认为“此孝子也,杀之不义。”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当父母身强体壮能为他们带孩子操持家务的时候,就争着让父母跟自己一起生活,一旦父母年老多病,便推三阻四,视父母为沉重的包袱。西安科大学生白永皓背着瘫痪妈妈求学的故事感动了社会;陈斌强用瘦弱的肩膀背着母亲,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朱晓晖带着瘫痪的父亲住在车库里12年……当今中国,像这样的子女还有很多,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孝应该体现在父母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克服一切困难,不嫌弃、不抛弃,勇敢承担起为人子女的责任。

孝,就是永远呵护。《三国志》里有一个叫王褒的人,他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怕打雷,每当打雷的时候,王褒都会跑到母亲身边给她壮胆。母亲死后埋在了山林里。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就跑到母亲的坟前,哭着对母亲说:“母亲不要害怕,孩儿在这里陪着您呢!”从王褒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他的事例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对于父母的关爱,不能是粗放的,一定要细心周到。父母的喜怒哀乐要铭记于心,父母的衣食住行要安排妥当,父母孤独的时候要懂得陪伴,父母担忧的时候要贴心安慰。我的父母现在都是70多岁的老人,他们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我会经常嘘寒问暖,带领他们到医院就医,我会经常听他们说我并不感兴趣的闲话,或者陪他们看会儿我并不喜欢的电视,这也应该是对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吧!

孝,就是以父母为荣。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面对年迈的父母,看到他们皱纹纵横的容颜,听到他们含糊不清的声音,当我们发现他们再也不是记忆中的父母,我们对他们的态度是否会发生变化?让我们看一看曹奂吧!曹奂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他当上皇帝之初,父亲按照惯例向他称臣。此时身处万人之上的曹奂没有被皇位冲昏头脑,他明白父亲永远是父亲,于是,他劝说父亲不要向他称臣,他永远都是父亲的儿子。父母永远都是我们的父母,无论他们贫穷或者富贵,也不管他们身强体壮或是日渐衰老。父母用勤劳的汗水养育我们长大,父母的恩情不能忘!

孝,就是铭记于心。孝不仅仅是表现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当父母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怀念父母呢?王修,《三国志》中非常重情义的一个人,他的母亲在社祭那天不幸去世,每到这一天他都非常悲伤,他的孝心感动了乡邻,他们就取消了社祭活动。同样,王褒在父亲死后也是哀伤不已,创造了“泣泪染柏”的故事。虽然现在没有“丁忧”的旧习,但是对于故去的父母的纪念还是应该有的,每年的清明节、父母的忌日,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留一些时间给逝去的亲人呢?

当然,孝还体现在让父母悦和对父母的顺上。悦,除了让父母心情舒畅,还表现在让父母放心、安心。子女工作稳定,身体健康,与兄弟姐妹及家人的和谐相处,良好的社会关系都会让父母为之心悦。顺,包括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不以己之见强加于父母,尊重父母的习惯等。

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诠释了孝的真谛。无论是《三国志》以及二十四孝的黄香等人,还是现代的陈斌强等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父母不离不弃,对孝道不离不弃,我们每个人都应谨记在心。

(作者系郾城区城关镇中心学校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