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抚握琴弦,右手拉动琴弓,两眼微闭,双脚稳稳着地,手指在琴杆上下翻飞,曲胡最后的试音工作结束,一把音质清脆的曲胡就在肖红红手中完成了。肖红红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胡制作代表性传人,7月15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她。
□文/图 本报记者 姚晓晓
1
生于乐器制作世家
今年37岁的肖红红,身材瘦弱,透出匠人的细腻和浓浓的艺术气息。她告诉记者,肖氏曲胡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她的曾祖父时代,从她的曾祖父开始制作曲胡,至今已经有近110年的历史。
在她5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堆满了制作曲胡的配件,墙边堆放着凿孔机、刨光机等工具。她的丈夫宗志远正在将一把试音完成的紫檀曲胡打包,准备发往郑州。
虽然肖红红才37岁,学习曲胡制作却有20多年。肖红红出生在乐器制作世家,他的爷爷在郑州乐器厂工作,肖红红高中毕业后就一直跟随爷爷和父亲专门学习曲胡的制作。而她的丈夫宗志远自两人2007年结婚以来,耳濡目染,也开始学习曲胡的制作。
或许是由于乐器制作的枯燥乏味,在乐器制作这个行业似乎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肖红红却坚持了下来。制作曲胡是一个很精细的过程,在用锉刀的过程中,手被锉伤流血是常事;特别是在冬天,有时手冻得都没有知觉,可拿起锉刀的那一刻,浑身的力量似乎都聚集在手上。
“每次看到自己制作的曲胡发出清脆的响音时,就有很大的成就感,这也正是我能坚持下来的原因。”肖红红感慨地说。
2
从设计到完成有数十道工序
曲胡的演奏特点是“揉、打、滑”巧妙结合,其音乐特点是次中音,表现力强,可以模仿各种声音,可以伴奏,又可独奏。为了更好地发挥曲胡的演奏特点,肖红红和宗志远夫妇在制作工艺上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肖红红告诉记者,曲胡的制作技艺主要靠手工完成,整个流程大致分为琴杆制作、琴桶制作、琴托制作、琴轴制作、琴轴和琴杆的安装、琴杆和琴筒的安装、蒙皮、音窗制作、整把曲胡组合、调音等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求细致周到。
“不仅制作程序烦琐严谨,在选材上也很有讲究,比如要选用风干三年以上的琴杆,再做烘干处理,并将琴杆效直,此程序要反复处理,才能让琴杆充分稳定,在使用过程中保持不弯曲。”提起曲胡制作,肖红红打开了话匣子,从原材料弹性模量配比,到制作高低频共振和谐音的控制技术要点,从曲胡的音色到曲胡表达的情意,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肖红红满脑子的乐器经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她不断学习研究,长年积累的。
肖红红夫妇对制作曲胡的要求,既要曲胡造型优美,手感光滑,更重要的是制作技艺的精准性。每把曲胡制作完成,她和丈夫宗志远都要先行试奏,从中发现优缺点,及时总结、随时修正,并且一一记录在案。
“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琴筒的大小、薄厚,琴杆的长短、粗细,面板材料的优劣、薄厚,蒙皮的薄厚、纹理等都有严格要求。音质要浑厚丰满、穿透力强,音色要甜美、纯净、圆润、明亮、平衡,还要适应各类演奏者的风格与审美情趣。”宗志远说,虽然不同材质的曲胡在质量和价格上有差别,但那只是用料之分,制作技艺与工序上没有差别,这就是中国民族乐器的灵魂。
3
担起传承的重担
肖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是由肖氏几代传人精心制作的每一把曲胡来体现的。虽然开料、配料等工作已有部分机械替代,不同于传统,但木工、漆工、雕刻、蒙皮等大部分重要工作仍需要手工完成。
制作一件把曲胡,需要多道工序配合。而要想做出高质量的曲胡,就需要有专业的琴师,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随着西洋乐器的兴起,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曲胡的研制,再加上一些老艺人年迈离世,制作曲胡这项古老的技艺正在走向没落。
为了传承百年技艺,2016年,肖红红夫妇拿出3万余元,用于购买曲胡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并腾出专门的房间,创办了民族乐器工作室,当作制作曲胡的场所。
在物质和金钱上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肖红红也不断与专业曲胡玩家相互沟通、交流,商讨曲胡的发展方向和现在面临的问题。“从事民族乐器手工制作的手艺人要耐得住寂寞,不能一劳永逸。这些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使许多人望而生畏。真心愿意学习这种手艺并把它当成一种事业来做的人很少。”肖红红说,不过,最近随着他们的曲胡远销新疆、广州等地获得好评后,让她对民族乐器更有信心。
“曲胡制作在我们家族里已经传承100多年了,随着民族音乐的再次崛起,相信这些古老的技艺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会一直传承下去。”肖红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