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心才
经常听朋友说:“你们学音乐的真好,不管是高兴还是忧伤,唱上一首歌,弹上一首曲子,听一段优美的音乐,一切都释怀了,只可惜我没学音乐,听不懂音乐。”
其实这话说对了一半,音乐确实可以陶冶情操,怡人身心,但是音乐并不是音乐人的专利,也没有那么神秘。只要有一双耳朵,谁都可以听得懂音乐。
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曾这样说:音乐何需懂?他举了个例子: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砍柴人——钟子期。听到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张嘴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泰山”。俞伯牙非常惊讶,因为他就是想表达高山的,一下子就给人听出来了。于是,俞伯牙再来一段表现流水,钟子期一听又说了:“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于是两个人成了好友。可是钟子期没多久就死了。自此,不管俞伯牙弹什么,别人全都听不出来。俞伯牙伤心到了极点,把琴给摔了,发誓终身不再演奏。“既然没人能够听懂我的音乐,我还为谁弹琴呢?”留下了一段知音千古难觅的佳话。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也产生了“知音”一词,可谓妇孺皆知。
故事讲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现在,人类文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听不懂音乐也不足为奇。
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一、音乐何需懂?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所以音乐是人最本真的一种反应。同样一首曲子,有人听着是快乐,有人感受是忧伤,这在音乐欣赏中都是正常的。所以,音乐理解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更不需要用文字化、美术化的方式去解说音乐。
其实,那些搞音乐的和那些音乐爱好者,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也不管什么懂不懂呢!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严肃音乐高深,我们这帮搞音乐的,刚开始也是啥也听不出来,但是我们接着往下听,这就是区别。
欣赏音乐不一定非要听出那些场景、思想、故事,没有必要非要用那些文学化的、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音乐,在音乐中追求那些形象、场景、思想、哲理、故事等内容,其实是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去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构成了很大的障碍。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这也是严肃音乐,高深难懂,啥也听不出来。同样还是这个作品,把它放到一张轻音乐的唱片里,听起来就变得优美、悦耳、舒服,就能听得下去。
为什么同样一首曲子,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有能欣赏下去和不能欣赏下去这么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把那么多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周海宏教授认为,除了历史的原因,还有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过去多年来我们国家进行的音乐普及工作基本上都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于是这种观念就进入了大家的头脑。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要想欣赏它,就要理解它,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主题思想等。经年累月的音乐宣传,强化了人们头脑中本来就有的这个误区。所以周教授提出一个口号叫:“音乐何需懂!”
作为常年在高中教学第一线的音乐教师,笔者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也常常用这样的方法教学生去分析时代背景、作者意图、可能的场景、故事、思想等,结果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吃力不讨好。
所以,所谓“听懂”音乐,重要的不是“懂”,而是去感知,去体会,感受纯音乐的美就是音乐自身价值之所在。(未完待续)
■作者介绍
胡心才,中学高级教师,漯河三高副校长,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漯河市教学标兵,河南省、漯河市骨干教师,漯河市劳动模范,漯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漯河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漯河市文艺评论家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