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德善人间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7月25日 星期

一个农家院 走出4名大学生

宣钦铭、陶秀梅夫妇和儿孙合影。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实 习 生 陈 婧

时下,正是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的时间。记者在舞阳县九街镇采访时,一说起“高考”“大学生”,很多人会提到宣钦铭夫妇,语气中满是羡慕和钦佩:他俩的五个儿女中,有四个是大学生,其中一人还是博士。一个农村家庭,养大5个孩子已属不易,还培养出4名大学生!7月23日,记者走进九街镇大杨村,探秘老宣家的“育儿心经”。

借钱供子女上学

“老宣两口子,前些年因为孩子们都上学吃了不少苦,现在有福气了,孩子们都事业有成,一个比一个孝顺。咱这村上的人都很佩服他们俩——再难也要供应小孩上学,值得大家学习。”邻居胡春乡说。

74岁的宣钦铭,小学没毕业就不上学了。读书少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老伴陶秀梅71岁,初中文化。老两口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宣钦铭、陶秀梅夫妇有一个共识:知识非常重要,读书才是正道。

5个孩子陆续出生后,宣钦铭、陶秀梅夫妇就暗下决心,不能再让上不成学的遗憾在孩 子们身上重演,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知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仅有决心是远远不够的。为给儿女挣学费,宣钦铭、陶秀梅夫妇包了七八亩地种烟叶。

即使这样,供应5个孩子上学也是入不敷出。“每年麦收时我就开始发愁:快要开学了,需要一大笔钱。”宣钦铭说,每年开学时,他都要找亲戚、邻居借钱交学费,等炕了烟卖了钱再还人家。这样的日子大概有10年。

四个孩子考上大学

“没有知识不行,有了知识,对自己对社会都是好的。”这是采访时宣钦铭、陶秀梅夫妇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家庭氛围中,从1993年起,他们的四个孩子陆续考上了大学。

大女儿宣伟华在北京读完大学后,留京工作。二女儿宣伟丽学医,现在市中心医院工作。三女儿宣改丽学习也很好,但因家庭困难,为成全姐姐弟弟主动放弃学业,现在经营一家养殖场。

大儿子宣军磊从信阳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经学校推荐去韩国读了博士,回校任翻译教研室主任。小儿子宣军正从许昌学院毕业后,曾和爱人一起在杭州教书;2000年,他们夫妇俩回漯创业。

教育孩子们努力奋斗

宣钦铭、陶秀梅夫妇还教导孩子们吃苦耐劳、不断奋斗。

“父母乐观坚韧、勤劳善良的品格,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我到现在都一直相信,只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这些都是我从小在父母身上学到的。”宣军正说。

宣军正的妻子谢焕勤,对公公婆婆也是赞不绝口。“我公公婆婆真的是满身正能量,给全家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公公小学没毕业,但他每天都在家练习毛笔字。我儿子经常看他爷爷写字,从小就模仿。现在,俺家过年的对联都是他们爷孙俩写的。”谢焕勤说。

如今,宣钦铭、陶秀梅夫妇还自己的农家小院里生活,日子平淡、幸福。“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也都很孝顺,我可满足。”宣钦铭说。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