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的历史非常悠久。《尔雅》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说文解字》说:“箑,扇也,从竹。”还有一种说法,“扇”,户下从羽,古代单指羽扇。而晋人崔豹《古今注》卷上说,扇子是舜发明用来广开视听、求贤自辅的,从秦至汉一直沿用,魏晋时又变成了皇帝的“专利”。隋唐以后,扇子走向普罗大众,并随着工艺的提升,出现诸多品种及系列产品,如竹扇、纨扇、折扇、油扇、芭蕉扇等,仅羽扇就有孔雀扇、鹤翎扇、鹅毛扇、鹊翅扇、雕毛羽扇等。
按理说,无论什么样的扇子,其主要功能无非是扇风驱热,可古人却凭借聪明智慧将扇子的用途发挥到了极致:插在车上的扇子,不仅是宏大排场,更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挂在室内墙壁上的扇子,是道家驱妖逐邪的法器;拿在孔明手中的羽毛扇,轻轻一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扇子又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不仅能刮“龙卷风”、放“燃烧弹”,还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灭火器;济公和尚不离手的一把破蒲扇,是御敌千里之外的神器;文人墨客手中的折扇,是吟诗作画、彰显风流的载体;舞台戏台上的扇子,是艺人的道具;闺阁仕女手摇的小团扇(也称“合欢扇”),不仅为主人平添了娴雅文静的仪态,更预示着花好月圆的幸福。“扇”与“善”谐音,便有了“善行”“善良”之寓意。而扇子开合,则蕴含进退自如、逍遥自在之意。甚至,连扇子的拿捏也有了乾坤:抱扇于胸前,便是胸有成竹的神态;用扇指东西,立显运筹帷幄之气度。
古诗词中的扇子,更有着千般姿态、万种风情。古诗《怨歌行》里的扇子是美女诉说幽怨的道具:“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白居易诗里的“白羽扇”比喻的是拥有智慧、志向高洁之人:“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宋代杰出女作家朱淑真的“扇子”,表达的则是对无爱婚姻的不满和忧伤:“一夜凉风动扇愁,背时容易入新秋。桃花脸上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的确,多姿多彩的扇子形象在不同的时空中辗转着,或与美人相衬锦上添花,或以扇喻人、言其志向,或借扇消愁、发泄不满。
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一把小小的扇子除日用扇风外,还孕育着中华文化和智慧。它既是情感的延伸、情趣的彰显和文化的拓展,也是藏家关注的艺术瑰宝。而传统扇子的这些“编外功能”,却是如今各式各样电扇所无法实现的。
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