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读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8月1日 星期
“读一本好书”征文比赛作品选登
母爱无边 爱而有度
——读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

□田晓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我多次潸然泪下。母爱无言,任你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对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感激和回报。

《我的母亲》是一篇自传体散文,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以及与家人和睦相处的过程,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和坚强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该文没有花哨的文字,没有华丽的比喻,语言简洁流畅,举重若轻,显示了白话文的美感与魅力。

胡适的母亲是不幸的,她23岁就成了寡妇,不仅要管教自己的儿子,还要照顾死去的丈夫所留下来的,比自己还要大的“孩子”。在这重重的困难、劳累和痛苦中,母亲仍然让胡适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宽容、善良和坚强。

母亲对胡适的教育严而有宽,宽容不纵容。这种方法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让胡适有了是非意识,学会担当。有了过失就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他的母亲没有直接灌输给胡适多少知识,但她重德垂范,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始终勉励儿子一心向学,鞭策儿子学有所成。

胡适对于母亲的理解是她的嘴边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她很有骨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耐心地教会胡适怎样学得好脾气,学得待人接物要和气,要宽恕人、体谅人。其实,在我们身边的慈母也是这样的,耐心地教我们怎样学习,教我们怎样做人。她们整天忙于家务,完全没有自己的空间。忙完子女忙孙辈,把自己的一生完全奉献给家庭。只是我们总是对此视而不见,正是这一直像空气一样的爱,让我们有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胡适自幼没有了父亲,他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描述他的母亲:她既是慈母又是严父:她每天催我早起、上学,要我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一个大度和大智的一代名人。

胡适的母亲为他备尝了二十几年的艰辛,把一辈子的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以爱相抚,以严相束,以言相传,以身相教。一个别样的母亲,惠及了作者的一生。胡适是学贯中西、著述无数的学者;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历任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等职;他是著名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他果不负母亲厚望,但慈母爱子,不为报也。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那时候乡村经济极其落后。村里好多和我同龄的孩子都早早辍学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我当时也有这种想法,母亲却坚决反对。没钱交学费,她就东拼西凑,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供我和弟弟上学。十年寒窗,我和弟弟终于学有所成。如今,家里条件好了,母亲却仍舍不得花一分钱。我们平时给她的零花钱,她总是攒起来,说等我们的子女上大学了用……这就是我的母亲,不求任何回报,为子女呕心沥血。我很感动,也很开心,能在胡适平实的笔调中见识了世间伟大的母爱,这使我更加珍惜、感恩现在的生活与所拥有的一切。

尽管《我的母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离我们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作为教师的我,既是父母的子女,又是子女的父母;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所以,既要全身心地爱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又要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感到欣慰。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自由、健康地成长!

(作者系郾城区向阳小学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