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从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到历代文人笔下的栩栩如生,再到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狗一直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猪则是吉祥和财富的一种象征。
今年是己亥猪年。连日来,漯河市博物馆联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甄选数百件与陶猪、陶狗相关的汉代文物举办展览。此次展出的陶狗、陶猪造型憨态可掬,活灵活现,吸引不少参观者前来欣赏。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慧宇
1
己亥年“萌猪”吸睛
“瞧,这只小猪真可爱!”7月30日上午,在市博物馆内,一名小朋友指着憨态可掬的陶猪对妈妈说。在讲解员的解说下,大家了解了更多汉代陶猪知识。
据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展出的都是南阳出土的形态各异的汉代陶狗、陶猪。此次展览也是两个城市的文化学术交流,目的是让漯河市民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汉代陶猪是西汉时期,统治者以“孝”治理天下,社会风气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汉代陶俑艺术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发掘出土的众多陶质动物中,六畜兴旺,骡马成群,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富足兴旺的盛况。动物俑制作技艺精湛、比例合度,生动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就彩绘陶猪而言,有雌猪、雄猪和小乳猪。
由于汉代物产丰富,经济繁盛,当时盛行厚葬之风,当时人们的殡葬观念是“谓死为生,厚资多藏”,希望把生时的丰饶和享乐都带进坟墓。汉代陶猪圈是汉文化的一种标志性文物,是家庭饲养的象征,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礼俗。
随葬猪圈多为灰陶或低温釉陶质地,家禽家畜圈舍是当时常见的一类随葬明器。低温釉陶最初是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于关中,流行于东汉,造型种类很丰富。“早在八九千年前,生活在我市舞阳县贾湖村的先民对猪和狗进行了驯化。并在舞阳县北舞渡贾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9000年至7500年的猪下颌骨,还在1974年郾城区新店镇九女塚采集到汉代绿釉陶猪圈。猪圈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随葬明器,反映了汉代养猪业的兴旺。俗语云:‘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汉代猪圈与厕所合二为一,利于积肥,反映了汉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2
汉代陶狗被誉为“南阳一绝”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野生动物之一。它拥有锋利的牙齿、敏锐的嗅觉和听觉,是古人狩猎的“好帮手”,其忠诚、尽职、勇敢和温柔的品质尤为人们喜爱,所以历朝历代的各类艺术品、工艺品乃至实用器物上,狗的形象屡见不鲜。在早期的汉文化中,狗是神圣的图腾。《后汉书·南蛮传》载:在帝高辛氏的时候就有以狗头人身形象出现的盘瓠。
在南阳市,曾出土大量随葬的汉代陶狗,它们不但数量丰富,而且造型生动,形态传神,列起阵来颇有兵马俑的气势,被当代考古界誉为“南阳一绝”,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南阳陶狗神态各异,每种姿势动态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见其动,如闻其声,耐人寻味。它们有的四肢匍匐于地,缩颈仰头,双耳竖立,怒目圆睁,作一跃而起袭击盗贼状;有的两腿直立,臀部蹲坐于地,鼓目张口,像是发现了什么动静;有的头部高仰,两眼向上,一副讨好主人的神气。其脖颈的造型因狗而异,绝不雷同,可谓“传神之笔”。而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则极力追求神似。
“如今,南阳博物馆馆藏汉代陶狗300余件,件件栩栩如生,与南阳画像砖、画像石一样,被当代考古界誉为‘南阳三绝’。南阳陶狗的质地为饰釉和不饰釉两种。其制作方法是模制加捏制,先用模子造出狗的大致形象,再用泥条捏塑出狗的眼睛、耳朵、嘴巴、牙齿和尾巴等器官。极尽夸张之能事,其外凸的双眸,扇动的鼻孔,龇露的牙齿与舌头、挺直的脖颈,将狗的警觉、凶猛显露无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