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心才
前面说了,音乐何需懂?我们又说了,如何“听懂”音乐?那么大家又要产生疑问了,这不矛盾吗?不需要懂,又要听得懂,那我对某一部音乐作品的理解到底对不对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三个话题,音乐理解何需统一?
其实,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而言,这句话都有道理,正如文学作品中“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一百个人心中也应该有一百部《命运交响曲》。
首先,我们来介绍音乐理解的不同特点。研究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的联觉反应,这就必然导致很多东西是音乐表现不了的。那些特别具体的、明确的、视觉的东西,比如家具、水果、长相,音乐表现不了;那些特别抽象的概念,博爱、平等、经济、法律音乐也表现不了。那么,什么才是音乐表现的点呢?即深刻的情绪体验。
下面还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例,课本上讲:开始的音乐像命运的叩门声,整部交响曲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那我们来看大指挥家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是怎么演奏的呢?很粗暴,焦躁不安的感觉。我们再去听托斯卡尼尼是怎么演奏的呢?像一个老者,饱经沧桑的感觉,哆哆嗦嗦,颤颤巍巍。演奏家之间尚且这么大的差别,我们老百姓的理解怎么可能跟作曲家要表达的意图相一致?反过来说,连演奏家都这样,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必要在乎自己的理解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统一”,是因为这样的要求给我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我们在音乐的大门之外不敢进入,老想听懂,结果妨碍了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纯粹音乐之美。
大家既听轻音乐,也听欧美流行歌曲,为什么你愿意听呢?不就是因为好听吗?那严肃音乐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听呢?怕理解错,妨碍了我们想象力的展开,一听自己的理解跟解说的不一致,又产生一种沮丧和受挫的感觉。大家想想,你有这么多负担,怎么可能去享受音乐艺术呢?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是因为从更深层的审美观念上,我们坚持认为在音乐的欣赏活动当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对不对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的感受,欣赏音乐其实就是感受这种纯粹的听觉之美的过程。
但是音乐欣赏又不仅仅是纯粹的听觉感受,这种难以言传的情绪体验也是音乐欣赏最容易产生的一种结果。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即时地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感受、感动。美术很伟大,但美术是静态的,缺少时间的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在时间中展开和铺陈的。文学很伟大,也有时间性,但是通过阅读、理解、想象、体验,对这样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变化来说,文学既太慢又太粗糙。电影和戏剧纪事性很强,但是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去体验内心的感受,这两门艺术都太间接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词,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