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8月6日 星期
问十乡陶桥村
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村民陶荣谦指着敬贤堂里博士儿子的介绍,十分自豪。

□文/图 本报记者 王辉

实习生 李昕璐 孙珩博

“寒窗苦读十几年,终于圆了大学梦!”8月2日,源汇区问十乡陶桥村的农村女孩陶千喜领到大学通知书后欣喜不已,她也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子培养出来的第238位大学生。

陶桥村位于源汇区问十乡西北部,地理位置偏僻,村子三面环水,一面临坡,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传统农业村,但就是这么一个只有231户、991人的小村庄却先后走出了200多名大学生,其中博士13名,硕士21名,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

驱车沿漯舞公路向西疾驰,到达问十乡后,又拐到狭窄的乡村小路,在遍野翠绿中行进十几分钟,才达到陶桥村。时下正值盛夏时节,连片的庄稼地绿意盎然,蜿蜒的河流、错落有致的池塘与乡村公路、村庄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村子很安静,过往村民衣着朴素,两层以上的楼房也不多见,“村子原来很穷,2003年,出村道路还是一条泥路。”该村党支部书记陶文博说,由于经济条件差,读书求学成为孩子们的主要出路,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这个小村却走出了238名(今年又有2名本科生)大学生,其中不乏西安交大、中山大学、北科大等名牌大学,其中博士生有13名,硕士研究生21名,有的子弟已经我国科研战线崭露头角,参与了“神五”“神六”“神七”的有关工作。

村民不比楼房比学生

“在俺们村,不比谁家楼高,谁家有钱,比的是谁家孩子争气考上大学。我教育俺家孩子记住三句话,不比财力比出息,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学习比进步。”68岁的村民陶荣谦,退休前曾是一名乡村教师,他有两儿一女,三个孩子一个博士生、两个本科生,其中大儿子陶建辉在中科院研究所工作,参与了国家863计划的研究工作。

“我对孩子们管教比较严,完不成作业,不准睡觉,寒暑假也是把他们关家里学习功课。”陶荣谦说。(下转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