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说起“花架子”这个词,不少人会把它与官僚作风、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等联系在一起。那么,人们为何把“花架子”与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联系在一起呢?这与“花架子”一词的由来有关。
“花架子”一词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元代,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出了个名叫黄道婆的纺织家。她曾经到海南向黎族人学习纺织技术,回到家乡后研制革新轧花车、纺织机等先进工具,热心传授纺织技术,把贫苦落后的松江一带,变成了兴旺发达的纺织之乡。
黄道婆的家乡乌泥泾有个姓李的秀才,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他心灰意懒,不愿再参加科考了。为了糊口,李秀才到浙江湖州乡下当了一名私塾先生。当地也是一个纺织之乡,村民听说他来自黄道婆的故乡,纷纷找他请教纺织新技术。有的甚至还送去钱和礼物,百般讨好他。李秀才欣然收下了这些财物,出于虚荣心,他不愿意告诉别人他对纺织一窍不通。怎么办?沉思了好久,李秀才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对大家说:“我虽然没亲自动手纺织过,但黄道婆的新织布机是亲眼见过的。我可以将纺织机画出来,然后再叫手艺好的木匠照着做,机子造成了,你们自然就可以摸索着使用了。”大家相信了他的话,都催他快点把图样画出来。
李秀才煞费苦心地画了起来,好不容易画成了,村民们赶紧请来手艺最好的木匠照图制造起来。不久,一架设计别致、式样新颖的织布机摆在了众人面前。可是,再灵巧的织女也使用不了它,更不要说织出布了,这架织布机成了毫无用处的摆设。
后来,黄道婆的纺织新技术和新式织布机传到湖州,人们才知道李秀才根本就不懂纺织技术,他画的那架织布机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从此后,人们常用“花架子”来比喻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行为或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据《西安晚报》
漯河晚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