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桑榆晚情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8月30日 星期

九旬老人心明眼亮 爱做针线活儿
在召陵区银鸽大道碧馨苑小区,90岁的老人王俊花身体硬朗,性格开朗,闲暇时经常穿针引线、缝缝补补,是孩子们眼中的“宝贝”。8月28日,记者来到老人家里,倾听她的故事。
王俊花老人在缝补衣服。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1

身体硬朗 步履轻快

当天,记者来到王俊花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沙发上养神,儿子段国召陪伴在一旁。王俊花老人衣着简单,面色红润,看到记者到来,老人十分热情,她的儿子段国召告诉记者,近些年来,老人的听力有所下降,说话时要用很大声音,她才能听到,为了方便与别人交流,老人也能读懂一些简单的唇语。通过段国召的帮忙,记者和老人进行了交流。

王俊花老人今年90岁了,除了听力下降,偶有眩晕,她的身体十分硬朗,起身走动时,步履轻快,动作利索,不见一丝老态。“没事时,她喜欢活动,天气好的时候,还要到院子里转上几圈。”段国召说,母亲年轻时在老家舞阳务农,每天闲不住,现在虽然年龄大了,但依然喜欢动一动,家中一些零碎活儿,她顺手就给做了。

“因为听力不好,她和邻居们交流得不算多,一般和家人说得比较多。”段国召说,母亲是家里的独生女,小时候曾经读过四年书,如今虽然年纪大了,但视力很好,她看到家中有什么书,都会拿起来读一读。“她喜欢身边有人,但不能太闹腾,所以我们都是尽量安静地陪在她身边。”段国召说。

2

穿针引线 缝缝补补

王俊花有六个孩子,年轻时,全家的衣服都由她制作,裁剪、缝制,每一道工序,老人都十分熟练。现在,家人的衣服都是在街上购买,不再需要她动手制作了,但老人还会时常穿针引线,为孩子们缝补一下开线的衣服、掉落的纽扣。

采访中,记者看到老人的针线用几层纸包裹着,外层还裹着一层塑料,从中不难看出她对这些针线的珍视。老人随手拿起一件开线的衣物,现场缝补了起来。她告诉记者,缝补衣服时,要选择和衣服颜色一样的线,按照衣服原来的针脚密度、位置缝线,这样缝补的痕迹才好遮掩。老人边说边缝,一会儿工夫,就把衣服上开线的部分缝好了。

“小时候,我家有一台缝纫机,我妈做衣服的手艺好,很多人都会到家里请她帮忙,她从来不拒绝。”段国召回忆道,在他的记忆中,有许多关于母亲做衣服时的场景,现在每次看到母亲拿针线,他都感觉回到了小时候。

3

心胸开阔 生活简单

说起老人的养生秘诀,段国召笑着说:“其实也没啥秘诀,她生活很有规律,遇到事情不计较、不纠结。”年轻时,为了养活一家老小,王俊花老人每天晚上12点以后睡觉,第二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如今,她依然保持每天四点多起床的习惯,但白天会随时打盹,补充睡眠,“吃饭上,我们吃啥她吃啥,稍微偏素一些,其他也没有什么讲究的,偶尔在家会看看电视,翻两页书。”

在段国召的印象中,从没有见过母亲和别人争吵过。“她性格比较开朗,听力好的时候,也喜欢和别人说笑,和邻居、亲戚们相处得都很融洽,谁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她都主动帮忙。”段国召说,人难免有不开心的时候,每次母亲心情不好时,都会自己坐在沙发上自言自语一番,将不良的情绪发泄完以后,就不再将事情放在心上,“她心胸开阔,对保养身体很有好处,每天在家看到她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我们这些做晚辈的,心里也都特别开心。”

“也没啥好操心的,孩子们都好,我可满足了。”谈起如今的日子,王俊花老人笑着说。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