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果在国外。张英果提供
□本报记者 张新锐
9月13日是中秋节,远在巴哈马国打工的张英果通过微信向家人表达思念之情。当天晚上,记者通过微信采访了这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打工者。
张英果今年42岁,家住源汇区五一路某小区,在巴哈马国打工已经半年。中秋节之夜,他算好时差,用微信给家中的妻儿发了一段文字。
“白天忙的顾不上想家,但到了夜晚就会十分想念亲人,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日子,更是感到孤独。”张英果说,“这个时候,我只有一个心愿——和家人团圆,吃上一顿简单的饭菜也是幸福的。”
张英果在巴哈马国首都拿骚一处建筑工地干机械维修的工作,夜晚降临中国大地时,那里还是白天。漂泊在异国他乡,微信成了他和亲人的唯一纽带。中秋节晚上,家人通过微信给张英果发了语音问候和照片。
“家人是我与故乡剪不断的羁绊,照片里他们的笑容也是我奋斗的意义。世界之大,无论走到哪里,我们依旧处于同一片天空,依旧望着同一轮明月。”张英果说,工地虽然有近一半都是中国人或者华人,但并没有中秋节的气氛。
“今天任务比较繁重,要维修好几台机械,我和工友计划完工后去超市采购,做顿大餐犒劳自己,也算是和身在异乡的‘家人’聚一聚。”张英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