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
家国情怀历史瞬间浓缩于笔墨
一封家书,诉说万千情怀

清末 晋商韩荣章平安家书。

作为亲人间沟通情感的载体,家书似乎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有一个人,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征集到5万多封家书,记载国人浓浓亲情的同时,也把家书中承载的礼仪、文化进行传承。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全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秘书长张丁。不论办公地点如何变迁,他总要把自己用了十余年的座机号(010-88616101)保持不变,因为这是他发起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时最早公布的座机号。这样做,为的是不失联,不错过任何一封可能搜集到的家书。

经由这个号码,自2005年4月至今,5万余封家书由海内外汇集而来,被精心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里。

1

一条广播 引出家书征集路

抢救民间家书的项目,在张丁心中酝酿了很久。1993年,张丁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0年之后,他在央视一档艺术品收藏栏目做编导,“不少收藏家还收藏有很多文献资料,比如老日记、老信札,那时就觉得这些深藏在民间的文献有很大的史料价值。”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搜集家书,则是因为一个偶然。2004年12月的一天,张丁在上班路上听到了一条广播:美国历史学者安德鲁·卡洛尔发起了抢救美军战争家书的“遗产行动”,3年的时间征集到5万封家书,并精选200封编写了《美军战争家书》,数月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这让张丁受到触动,“每封家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美国人可以搜集美军的战争家书,我们也能搜集中国人的家书。”

由于担心个人力量有限,张丁找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联合费孝通、季羡林等46位文化名人一道,于2005年4月10日发起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项目启动的消息通过媒体传播,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项目办公室的两部热线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访客盈门。

2

家书文化精神永不过时

在张丁看来,家书通过满载着温度和情感的文字,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以一种书信的形式记录下一些难忘的历史瞬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无数先进青年、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曾为创建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这种坚定的信仰在一封封家书中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张丁还精心设计了以家书为载体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展。

教育展精心挑选的51封家书中,一封写于1959年的家书娓娓道出两兄弟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初心,也是张丁尤为珍视的。2005年,这封信的主人张伶九老人征得弟弟和全家人的同意,亲自把345封家书送到张丁的办公室,从此便结下不解之缘。在张老先生捐赠的家书中,有2封在2006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部分家书常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展出。

对每一封来自全国各地的家书,张丁都要在一个特制的登记簿上详细记录,手写一份,电脑里存一份。然后按照档案的保存方法,存放在档案柜里。有些家书已经残旧了,书法更是龙飞凤舞,个别字句,张丁需要找来书法家进行辨认。为此,他辞掉了原先的工作,一门心思投入到家书抢救上来,致力于家书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今年3月,我国首次举办全国家书集邮展览;6月,中国家书首次屹立于世界邮展之林;7月,北京市首个中学生家书社成立……“当时代的车轮驶入新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沟通情感的传统方式被抛在了脑后,便捷的现代通信方式也使人们不再提笔写信了。家书文化正在渐渐消失,但是,家书传递中所蕴含的真情、诚信等核心理念不应被忽视,家书文化还需继承与发扬。”张丁认为,家书文化的传承不是让大家都回到手写书信的时代,而是要把家书中承载的礼仪、美德等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因为家书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是传承家风的载体。“家书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核心理念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张丁看来,在新时代,后辈依然能够在家书的传承中获得一种真善美的力量,来实现个人理想,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 据《北京晚报》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